摘要
本文在人类学视域中对原生态少数民族电影的"真实性"立场,借助仪式、语言对于"他者"的"想象性重构",以及主位与客位的身份悖论进行了解读。作者认为,电影碎片化、局部化的影像剪辑方式是对民族文化的割裂、断章取义和"他者化"的"伪民俗"展示;语音层面的原生态难以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性表达;而摄制者在实践中的立足点本身并不应该受困于自身身份,无论是Emic还是Etic都难以剥离自身文化背景而做到完全的客观、中立。
出处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8,共7页
Journal of Beijing Film Academy
基金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青年基金<民族电影对西部民族地区族群认同意识的强化和文化传承的影响研究>(12YJC760111)成果
西南民族大学2014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基金项目<文化内涵的可视性呈现--民族原生态电影人类学价值研究>(2014SZYQN13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