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静滴催产素引产过程中滴速的调控方法,为催产素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根据不同的滴速调节间隔时间(每隔10、15、20、30 min调节1次滴速,分别为A、B、C、D组)及调节方式(等差/等比递增,分别为1、2组),将358例静滴催产素引产产妇分为8组(A1、A2、B1、B2、C1、C2、D1、D2组)。对比分析各组引产开始至最佳有效宫缩时间、催产素用量、产后阴道出血量、产程、引产成功率、阴道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最佳有效宫缩时间A2组最短,D1组最长;相同间隔时间内,等比递增组较等差递增组出现最佳有效宫缩时间显著缩短(P〈0.05)。D1组催产素用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D1、D2组产后阴道出血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B1、B2、C1和C2组引产成功率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C1、C2组阴道助产率及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最低(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A2组最高,D1组最低。B1、B2、C1和C2组新生儿窒息率显著低于其他4组(P〈0.05)。结论静滴催产素引产较为理想的滴速调控为每隔15~20 min的等比递增方式,既可保证引产成功率,同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又较低。
出处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4年第10期1115-1117,共3页
Medical Journal of National Defending Forces in Southwe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