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四十年代的历史危机和现实压力迫使诗人的个人世界向外部世界敞开,这推动了诗人的历史意识、社会意识和道德意识的觉醒,这是"九叶"诗人变革抒情诗体式的基本背景和动力。辛笛的创作体现出三十年代的"现代"派抒情诗如何在现实压力下"蜕变"的历程。三十年代后期以来,在现实压力以及自身的道德焦虑的推动下,辛笛诗歌出现了一种带有"元诗"特征的"无法抒情的抒情",此时辛笛的创作不仅有道德意识、历史意识的觉醒,也有意象组织、节奏安排等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比如"意识流手法"、"非格律韵律"等)。然而,到了四十年代后期,辛笛也开始像左翼诗人那样企图融入"群众"并诉诸"行动"改变"现实",这种变形的道德意识让辛笛诗歌的核心意向从"无法抒情"演变为"不应写诗"(对写作的道德指控),瓦解了他那些优秀作品的动力,即"个人——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
出处
《东吴学术》
2014年第5期94-104,共11页
Soochow Academic
基金
江苏作协二○一三年重点扶持文学创作与评论工程项目"当代新诗音乐性问题的重审与再出发"
江苏省教育厅二○一三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3SJD75002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