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环境教育》
2001年第6期26-30,共5页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89
-
1吴华钿.论环境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J].韶关学院学报,2002,23(10):107-110. 被引量:2
-
2周斌,杨秀妍,赵益栋.ISO14000在交通行业的推广应用研究[J].水道港口,2004,25(z1):146-148. 被引量:1
-
3刘沛林,申秀英,刘春腊.适应中小学环境教育创新要求的师范院校环境教育课程的设置[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9(6):137-146. 被引量:4
-
4刘立群.德国产业结构变动的绿色化趋势[J].德国研究,1999,14(3):15-17. 被引量:7
-
5王琳.谈“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实践性教学[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7(A02):80-80. 被引量:2
-
6《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年第4期评刊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4):64-64. 被引量:2
-
7林锦屏,周鸿.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公众环境教育研究[J].环境教育,2006(11):41-43. 被引量:1
-
8夏咸柱.野生动物疫病与公共卫生[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7,9(1):72-77. 被引量:24
-
9孙秀艳.2006年度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N].人民日报,2007-01-16(7). 被引量:3
-
10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被引量:1
引证文献20
-
1杨鹤鸣.浅谈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教学方法[J].硅谷,2008,1(16):154-155. 被引量:1
-
2陈海滨,胡洋,刘芳芳,李晓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引发的全民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S1):75-78. 被引量:18
-
3郭秀娟.公民生态道德教育初探[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4(2):60-62.
-
4王英.德国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导刊(上半月),2005(2):46-48. 被引量:11
-
5马桂新.学校环境教育的3个取向[J].环境教育,2005(3):31-32.
-
6宋言奇,马乙玉.环境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环:环境公平教育[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106-107.
-
7宋言奇.环境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环:环境公平教育[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1):121-123. 被引量:1
-
8宋言奇.由环境问题本质反思我国的环境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3):53-56. 被引量:1
-
9徐春兰.浅析在职业教育中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09(43):206-207. 被引量:1
-
10宋言奇,马丽娜.关于高校开设环境社会学公共课的思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9(1):117-119.
二级引证文献56
-
1张劼颖,李雪石.再思垃圾分类——分类知识、标准述行与环境治理[J].开放时代,2023(3):211-223. 被引量:2
-
2李美佳,乌云娜.国内外环境教育发展评述[J].新课程学习(下),2010(10):3-4. 被引量:2
-
3陈南,汤小红,王伟彤.高等教育改革与“绿色大学”建设[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6):115-118. 被引量:16
-
4田亚平,刘沛林,王鹏.基于环境教育使命的高师地理科学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6(6):127-132. 被引量:11
-
5徐莉莉.融入实践——德国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1):98-100. 被引量:1
-
6吕文英.通过“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课程提高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意识[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B06):129-131. 被引量:3
-
7崔艳琦,张春艳,蔡立彬.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绿色体育诠释:以“绿色奥运”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8):168-170.
-
8刘煜,刘周敏.绿色奥运与生态伦理教育的互动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3):16-17.
-
9汪朝辉.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探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45-48. 被引量:9
-
10范建勇,张金香.论环境教育促进河北省生态可持续发展对策[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31(6):140-144.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