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机制与企业高速成长——再论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28
出处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02-108,共7页
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
基金
中山大学发展研究院资助
参考文献11
-
1钱颖一,肖梦主编..走出误区-经济学家论说硅谷模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224.
-
2毛蕴诗主编..面向21世纪的企业与市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690.
-
3郁义鸿..创业学[M],2000.
-
4(美)罗杰斯·拉森.硅谷热[M].中国友谊出版社,1986.206. 被引量:1
-
5毛蕴诗.论企业与市场的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9(6):91-95. 被引量:4
-
6(美)安纳利·萨克宁.地区优势[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9.. 被引量:1
-
7(美)罗杰斯 拉森.硅谷热[M].中国友谊出版社,1986.. 被引量:1
-
8青木昌彦,黄广明.硅谷模式的信息与治理结构[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1):18-27. 被引量:58
-
9(美)吉姆·卡尔顿.苹果公司兴衰内幕[M].新华出版社,1999.. 被引量:1
-
10(美)加尔布雷思.新工业国家[M].台湾国立编译馆出版,1972.. 被引量:1
共引文献60
-
1刘刚.后福特制与制造业发展新的竞争优势[J].政治经济学评论,2005(1):108-133. 被引量:1
-
2雷如桥,陈继祥,刘芹.基于模块化的组织模式及其效率比较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10):83-90. 被引量:104
-
3何伟.风险企业的道德风险与控制权配置的模型分析[J].经济经纬,2005,22(1):107-110. 被引量:3
-
4李天栋,潘洁.金融市场制度创新是美国新经济的推进器[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0(4):57-60.
-
5胡志强,刘亚芹.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J].武汉金融,2001(12):25-27. 被引量:1
-
6吴从环.“西部大开发”的政治效应[J].党政论坛,2002(10):37-38.
-
7赵爽.企业边界变动对管理学发展的创新[J].财经科学,2005(4):83-89. 被引量:2
-
8刘刚.生产组织方式的演变与企业和产业的竞争优势[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5,7(3):54-57. 被引量:3
-
9胡明晖.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制度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10):153-155. 被引量:4
-
10袁泽沛,王圆圆.形成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经济、社会、政策条件与机理[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29(1):9-12.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403
-
1潘爽,叶德珠,叶显.数字金融普惠了吗——来自城市创新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家,2021(3):101-111. 被引量:86
-
2叶德珠,谢陈昕,黄允爵.中国最优金融结构的动态特征研究——基于技术水平升级的考察角度[J].金融经济学研究,2020(4):19-34. 被引量:8
-
3张梅青,裴琳琳.期权定价理论在技术商品定价中的应用探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42-46. 被引量:10
-
4张玉利,李乾文,陈寒松.创业管理理论的最新评述及研究趋势[J].预测,2004,23(4):20-25. 被引量:45
-
5林毅夫,蔡昉,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1999(5):4-20. 被引量:482
-
6钟伟.从亚洲金融危机看当代国际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60-64. 被引量:3
-
7魏江.多层次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建构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0,24(S1):31-37. 被引量:22
-
8银路,邵云飞,成红.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一般股权和技术股权激励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4,22(4):86-89. 被引量:4
-
9刘彦蕊,丁明磊,管孟忠.科研事业单位技术类无形资产入股问题探析[J].科学学研究,2015,33(6):876-880. 被引量:24
-
10周学宝.创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在高校的培育[J].发展论坛,2002(1):57-57.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28
-
1黄建康.对硅谷创新型网络资本系统的剖析与思考[J].国际经贸探索,2004,20(4):40-43. 被引量:2
-
2黄建康.硅谷创新型网络资本的解读与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4(11):147-149. 被引量:1
-
3濮春华,史占中.硅谷的创业文化对我国高科技园区发展的启示[J].未来与发展,2005,26(1):7-10. 被引量:4
-
4葛宝山,姚俊红,李敏.中小企业创业板市场发展规律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25(3):149-151. 被引量:2
-
5辜胜阻,郑凌云,张昭华.区域经济文化对创新模式影响的比较分析——以硅谷和温州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6(4):8-14. 被引量:41
-
6李骏阳.电子商务环境下市场与企业关系的演变[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5):124-129. 被引量:2
-
7陈一君.中国企业核心资源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6):69-76.
-
8陈寒松.基于生命周期的创业精神研究[J].商业时代,2007(29):45-47. 被引量:2
-
9张恺.如何有效推动科技创业——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定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0):83-84.
-
10邬爱其.超集群学习与集群企业转型成长——基于浙江卡森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9,25(8):141-156. 被引量:44
二级引证文献221
-
1齐鹏.创业型经济背景下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研究[J].三江高教,2012,0(1):1-6. 被引量:1
-
2张海燕.关于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4(7):167-169. 被引量:1
-
3杨静文.“企业集群战略”的基点和要旨[J].生产力研究,2004(9):135-136. 被引量:2
-
4郑宗.美国硅谷与128公路高科技园区比较研究及启示[J].桂海论丛,2002,18(2):41-43. 被引量:6
-
5孙婧,周升起,张然.硅谷的成功对青岛高新区发展的启示[J].经济前沿,2005(2):30-34. 被引量:6
-
6薛伟贤,张志芳.国外高技术企业成长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未来与发展,2006,27(1):53-59. 被引量:2
-
7杨洪焦,钱颜文,孙林岩.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06(3):91-94. 被引量:11
-
8王子龙,谭清美,许箫迪.区域企业集群共生模型及演化机制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30-34. 被引量:6
-
9刘爱中,邹冬生,周文新.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5):95-101. 被引量:16
-
10杨淑娥,袁春生,丁善明.高科技企业集群化成长的资源获取与资源供给缺失[J].科技管理研究,2006,26(8):76-78. 被引量:1
-
1徐文菁,吴云波.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由“硅谷”机制看铜陵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J].安徽科技,2000(10):23-24.
-
2王迎军.评《中国西部企业高速成长研究》一书[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0,30(5).
-
3叶檀:三中全会围绕经济改革的三大亮点[J].经济展望,2013(12):22-22.
-
4关于印发《关于做好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J].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05,0(6):5-7.
-
5叶檀:经济改革三大亮点[J].经贸实践,2013(11):6-7.
-
6毛蕴诗,叶勤.硅谷机制与现实启示[J].厂长经理之友,2000(4):4-8. 被引量:1
-
7孙红芹.硅谷是什么?[J].苏南乡镇企业,2000(12):10-11.
-
8冯苏宝.“华南经济圈”的研究纲领[J].开放导报,2001(1):20-32.
-
9王征.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机理与发展策略[J].创新,2014,8(3):16-20. 被引量:1
-
10张宁.非国有经济的成长机理及其金融支持[J].开放导报,2003(6):44-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