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现代大学教育》
2002年第2期37-38,共2页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参考文献5
-
1许宏.从“硅谷现象”看我国大学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角色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2(1):63-67. 被引量:30
-
2韦钰.高校功能的扩展与产学研结合[J].求是,2001(2):41-43. 被引量:27
-
3陈清龙.发展方兴未艾 改革任重道远——全国高校科技产业调研报告[J].中国高等教育,2001(3):31-33. 被引量:10
-
4周霖.韩国教育概况[J].世界教育信息,2001,14(8):8-9. 被引量:1
-
5董玉琴,陈利群,刘幸春.试论发展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和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18(6):101-103.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6
-
1仇向洋.硅谷成功的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4):33-39. 被引量:33
-
2王先强.试论知识经济与高校科技产业[J].高校后勤研究,1998,0(6):11-14. 被引量:1
-
3G.卡斯帕尔,夏洪流,周刚,曾明,邹鹏.斯坦福大学的成功之道[J].高等教育研究,1999,20(3):1-5. 被引量:119
-
4刘远翔.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产业化趋势[J].未来与发展,1999,20(5):62-64. 被引量:4
-
5韦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全面推进高校技术创新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0(3):3-7. 被引量:14
-
6翁君奕.美日中高校技术转移激励政策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0,21(4):98-102. 被引量:18
共引文献66
-
1杜继淑.强烈的创新精神,深厚的文化底蕴——我院培养高素质经济管理类人才的有益探索[J].西部论坛,2001,19(S1):1-3.
-
2王义康,王航平.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的研究与实践[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8(3):130-132. 被引量:4
-
3刘本盛.用创新推动我国大学科技园区的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04(4):58-59.
-
4原长弘.高校科技产业的研究主题及其历史演进:1994—2002[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5):102-106. 被引量:2
-
5刘本盛.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发展我国大学科技园[J].科技与经济,2004,17(5):17-19. 被引量:1
-
6洪彬.加强高校企业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81-82.
-
7阎青.论产学研合作的新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4,27(4):84-86. 被引量:3
-
8阎小培,胡敏.对“中山大学-珠海”办学模式的理性思考[J].中国发展,2002,2(3):63-69. 被引量:2
-
9赵博颉.从硅谷的成功看产学研合作中大学与科技园的关系[J].长春大学学报,2005,15(1):14-16. 被引量:6
-
10张新华.高校发展科技产业的必要条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4):28-30.
-
1熊元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J].现代经济信息,2015,0(21):410-411.
-
2周艾丽.建议重释“生产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8):38-38.
-
3高萍.浅谈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的理论基础[J].江汉大学学报,1996,13(5):64-66.
-
4罗瑞锋.浅谈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3):121-121.
-
5杨涛,郭健.美国研究型大学支持创办科技园区的历史考察[J].教育史研究辑刊,2004(4):67-71.
-
6杨溢兴.把专利作为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评价指标的比较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47(2):99-104. 被引量:1
-
7段蕾.正确认识社会科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作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78-80.
-
8马德.谁拉你走向了平庸[J].天津中学生,2013(6):1-1.
-
9Word Search[J].英语大王,2003(3):24-24.
-
10叶绍继.世界上的大国有多少[J].地理教育,1994(4):1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