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131)Ⅰ治疗甲亢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1
出处
《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74-75,共2页
Journal of Ningxia Medical College
同被引文献10
-
1吴晓华,孙秀华.^(131)碘治疗甲亢合并心脏病的观察与护理[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4,19(2):104-105. 被引量:2
-
2魏华伟.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131)碘治疗中的健康教育方法[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9):835-836. 被引量:2
-
3杜广芝,闫晓云,刘宝丽.甲亢^(131)碘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方法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06,4(11S):27-28. 被引量:3
-
4王黎红.护理干预对^(131)碘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下旬版),2009,23(3):812-813. 被引量:4
-
5袁毅,沈丽新.^(131)I治疗Craves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观察与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5):21-22. 被引量:1
-
6张彦超.健康教育执行单在放射性核素碘^(131)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0(17):1621-1622. 被引量:7
-
7甘丽明,武鸣.碘131治疗甲亢及合并甲亢性心脏病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8):208-209. 被引量:9
-
8杨胜菊,盛凯,刘祝娟,钟娟,孙春霞.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重度肝功能损害患者的护理[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4,17(6):653-654. 被引量:1
-
9吴春清.浅谈碘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医学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2):245-246. 被引量:5
-
10胡伟玲.131碘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的临床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44):206-207.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8
-
1纪文秀.延续护理对改善甲亢患者生存质量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7):223-224. 被引量:3
-
2王静.人文关怀在甲状腺癌术后行^(131)碘治疗患者中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工程,2018,25(6):827-828. 被引量:4
-
3于轶楠.丙硫氧嘧啶与甲巯咪唑治疗老年甲亢的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33):99-101. 被引量:5
-
4王朝霞,张岷,孙珊珊,王文娜.综合护理对甲亢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的影响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1):119-119. 被引量:5
-
5张丽萍.131I治疗重度甲亢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8):52-54. 被引量:2
-
6刘天霞.综合护理对甲亢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的影响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5):275-276. 被引量:2
-
7陈乐义.放射性核素碘131治疗甲亢的价值探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4):29-29.
-
8李玉华.甲巯咪唑与丙基硫氧嘧啶治疗对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状腺功能及肝功能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31):79-82. 被引量:3
-
1黄克斌,徐樊,张亚萍,王景昌,赵明利,叶明.^(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疗效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2,19(4):224-225. 被引量:2
-
2曹进进,张燕燕,张卫方.甲亢患者永久性甲减的原因及其与^(131)I治疗的关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2):414-416. 被引量:9
-
3克.,SEM.甲状腺疾病的放射性核素治疗[J].图书馆报导,1992(2):59-65.
-
4史晓云.^(131)I结合中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疗效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08,6(16):50-51. 被引量:1
-
5刘浩.放射性^(113)Ⅰ治疗甲亢[J].中国农村医学,1992,21(8):14-15. 被引量:1
-
6王聚,唐成先,刘毅,李正非.甲状腺自身抗体在(131)~I治疗甲亢后致早发甲减的临床意义[J].贵州医药,2005,29(7):600-602. 被引量:3
-
7唐坤宏,郭爱霞,周生葵,李谦.放射性核素治疗骨转移瘤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8):12-13. 被引量:1
-
8季小忠,储红梅.浅谈^(131)Ⅰ治疗甲亢的心理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2,18(12):1136-1136.
-
9朱瑞森.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策略问题[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2005,29(2):49-49.
-
10吴靖珍.门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131)Ⅰ治疗的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4,6(6):781-7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