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中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应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
被引量:2
出处
《新疆林业》
2002年第1期9-10,共2页
Forestry of Xinjiang
同被引文献18
-
1孙尚海,张淑芝.应用耗散结构理论配置水保林体系及其效益的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1995(4):23-27. 被引量:6
-
2张淑芝,孙尚海.水土保持林体系的功能有序[J].中国水土保持,1995(6):25-28. 被引量:2
-
3杨维西.试论我国北方地区人工植被的土壤干化问题[J].林业科学,1996,32(1):78-85. 被引量:216
-
4李福双,邵秀杰,王玉华,鲁少波.适地适树模糊决策的探讨[J].林业科技,1997,22(1):13-15. 被引量:6
-
5杨继镐,王国祥.太行山适地适树[J].林业资源管理,1997(1):18-25. 被引量:3
-
6[1]国家林业局.2001年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02-08-03,第五版. 被引量:1
-
7马永魁,陈国荣,孙天星.黄土高原区"小老树"的成因与改造方法[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13(1):22-23. 被引量:1
-
8俞益民,王昌宁,徐晓潮,肖成坤,哈中太,般建军,花学娟.宁夏黄灌区北部造林立地类型划分及适地适树的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7(11):4-9. 被引量:1
-
9苏平,田立博,戴永平,李淑霞.适地适树指标量化决策的初步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8,26(2):82-85. 被引量:7
-
10孔庆云,冯润申,靳文迪,哈达,段雄涛.乌兰察布盟人工造林适地适树探讨及林业区划的修订[J].内蒙古林业科技,1999,25(3):40-4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5
-
1陈耕辉.茶果园种植地水土保持林营建技术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2022,42(3):50-52.
-
2闫丽珍,闵庆文.退耕还林中“经济林”和“生态林”的概念和比例问题[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50-53. 被引量:15
-
3邹红.充分发挥实验室综合效益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室科学,2005,8(1):132-134. 被引量:1
-
4吴锦奎,丁永建,陈彩虹.白银市区生态环境的退化及修复[J].人民黄河,2005,27(6):42-44. 被引量:3
-
5李艳花,赵景波.西安南郊丰水年秋季土壤水分研究[J].中国沙漠,2006,26(1):113-116. 被引量:7
-
6陈彩虹,吴锦奎.黄土高原矿业城区生态环境的退化与修复——以甘肃省白银市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2):129-132. 被引量:4
-
7董雯,杨秀英,韩晨.丰水年后春季人工林地土壤含水量变化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2):3028-3032. 被引量:1
-
8陈正林,葛敦.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研究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40-243. 被引量:7
-
9魏兴琥,雷俐,邹学勇,严平,张春来.京津风沙源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区退耕还林地的植被变化[J].中国沙漠,2013,33(2):604-612. 被引量:15
-
10黄巍,杨涛,石长春.陕北晋西黄土丘陵沟壑残塬区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13,26(5):84-86.
-
1刘恩,谢宝元.水源涵养林的效益与营造技术简述[J].林业实用技术,2008(S1):12-14. 被引量:1
-
2高华端,杨世逸.乌江流域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立地评价研究[J].贵州农学院丛刊,1994(1):56-68. 被引量:1
-
3张建中.秦岭北坡及关山山区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利用[J].陕西林业科技,1992,16(3):33-35.
-
4陈则群.乌江流域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立地分类、评价与制图的应用研究[J].贵州农学院丛刊,1994(1):79-87.
-
5郭强,粱鉴.山西水资源的命脉——天然林区[J].中国林业,2003(09B):40-40.
-
6车克钧,傅辉恩,贺红元.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效益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2,28(6):544-548. 被引量:44
-
7关芝兰.关于大青山水源林经营技术的意见[J].内蒙古林业科技,1991,17(4):11-12.
-
8张文婷.抚顺林业:辉煌60载[J].中国林业,2009(19):31-31.
-
9叶钦良.石栎容器育苗及造林技术[J].广东林业科技,2011,27(3):83-84. 被引量:3
-
10黄现详.提高森林生态效益之我见[J].广西林业,1997,0(5):34-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