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工程造价管理》
2001年第6期25-27,共3页
Engineering Cost Management
同被引文献12
-
1李伟进.试论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J].中国科技信息,2007(9):43-43. 被引量:7
-
2朱宇.如何有效控制房地产开发过程的工程造价[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4):131-131. 被引量:4
-
3彭烨.谈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J].项目管理者联盟,2007,(2):1-3. 被引量:3
-
4李跃水.国内外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分析[J].工程造价信息网,2006,:2-3. 被引量:1
-
5林镥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司法解释操作指南[M].法律出版社,2006. 被引量:1
-
6马红,金香梅.世界建筑业管理·赁例与中国建筑业应对WTO的对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被引量:1
-
7马红.世界建筑业管理惯例与中国建筑业应对WTO的对策[M]{H}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被引量:1
-
8朱金良.浅谈加强现场签证的造价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9,6(27):154-154. 被引量:2
-
9潘英,陈健.谈工程变更与工程签证的管理[J].山西建筑,2011,37(36):246-247. 被引量:5
-
10张秀莲.浅论工程造价管理的深化改革[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1,8(8):63-64. 被引量:56
引证文献7
-
1侍爱军.建设工程项目前期造价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1(15):6-6. 被引量:1
-
2李月生.建设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J].价值工程,2012,31(1):71-72. 被引量:6
-
3潘晨,李晓东,郑苦苦.浅谈建设工程签证管理[J].四川建筑,2011,31(6):218-219.
-
4蒋睿.浅析工程建设单位对工程造价的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37-38. 被引量:3
-
5蒋炜玮.试论工程变更与签证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7):103-103.
-
6金海涛.浅析不同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J].中国化工贸易,2013,5(4):348-348.
-
7李建峰.建设单位控制工程造价的模式与途径[J].基建优化,2003,24(5):20-22.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18
-
1刘合林,刘建明.试论建设工程价格控制的有效途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0):129-131. 被引量:1
-
2刘蓉.高校基本建设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和控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4):37-40. 被引量:12
-
3刘毅杰.建设工程价格控制途径探析——一个微观角度的框架[J].时代经贸(下旬),2008,6(16):52-53.
-
4郑顺兰.加强公路建设过程中成本控制的建议[J].交通财会,2009(12):33-35. 被引量:3
-
5李凯.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措施的初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8):203-204. 被引量:1
-
6和孟,郭娟娟.浅谈设计优化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3):99-100. 被引量:1
-
7杨联光,何婧如.港口施工企业造价控制探讨[J].投资与创业,2013(1):58-58.
-
8郭利军,邱义华.分析建设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J].建材发展导向,2013,11(9):299-300.
-
9徐征舸.浅议建设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3(8):324-324.
-
10廖宁.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J].管理观察,2014(22):90-91.
-
1胡湘漓.关于建筑市场的治理整顿[J].改革与战略,1990,6(1):8-10.
-
2计重.当前基本建设存在的问题、困难与改进意见[J].中国投资与建设,1991(3):21-23.
-
3陶兴文.湖北省基本建设经济研究会成立[J].经济学动态,1982(5):23-24.
-
4王瑞雪.社会主义招投标制的特点[J].攀枝花学院学报,1998,17(3):35-36.
-
5高海.政府工程投资“三超”对策探析[J].工程造价管理,2000(4):29-31.
-
6山东·青岛:政府基建“代建制”遏止腐败[J].中国招标,2005(03M):7-7.
-
7经绍文.中国基本建设经济研究会首届年会学术讨论会[J].经济学动态,1982(4):13-15.
-
8徐明光.基本建设审计的定义初探[J].广西审计,1997(3):35-35.
-
9程艳,王维海.售后回租在高速公路融资中的运用分析[J].公路,2013,58(6):140-143. 被引量:3
-
10浙江将构建统一招投标中心[J].中国工程建设通讯,2005(1):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