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滞后和加速滞后:关注农村女性的就业状况
被引量:2
出处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22-24,共3页
同被引文献34
-
1林惠俗.加快农村妇女非农转移的一些思考[J].妇女研究论丛,2003(z1):38-41. 被引量:11
-
2张凤路,刘雪春.农业生产的女性化趋势与农业科技推广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3(4):64-65. 被引量:12
-
3张励仁.影响贫困地区女性素质的四种因素[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2(3):96-99. 被引量:3
-
4金一虹.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村妇女[J].社会学研究,1998(5):108-116. 被引量:65
-
5谭深.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性别差异[J].社会学研究,1997(1):44-49. 被引量:105
-
6高小贤.当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业女性化趋势[J].社会学研究,1994(2):83-90. 被引量:114
-
7林志斌,邱国军.全球化在农业领域对中国妇女的潜在影响[J].妇女研究论丛,2001(1):18-24. 被引量:11
-
8李胜茹.妇女发展现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冲突与协调[J].妇女研究论丛,2005(1):5-8. 被引量:23
-
9潘振飞,黄爱先.当前农村已婚妇女外出就业动因的社会学分析——以潘村的个案研究为例[J].妇女研究论丛,2005(2):20-25. 被引量:13
-
10夏雪.从男耕女工看农村女性地位变迁[J].中国国情国力,2005(6):47-49.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25
-
1刘妍,李岳云.城市外来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性别差异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20-27. 被引量:38
-
2刘妍,脱继强.江苏省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8(2):88-94. 被引量:22
-
3冯晓燕,侯国凤.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流动[J].科技创新导报,2008,5(19):157-158. 被引量:1
-
4牛磊.浅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女性人口的家庭式迁移模式[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1(1):59-62. 被引量:1
-
5周丕东.农业女性化及其影响研究:基于贵州省六个村的实证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5):214-218. 被引量:11
-
6孔婷婷,张杨.农村进城务工女性就业的非正规化现状与负面影响[J].农村经济,2009(5):103-105. 被引量:2
-
7张彦花.社会性别理论:女性农民工流动研究的新视角[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5):58-61. 被引量:5
-
8王弘钰,崔宏静.农村女性相对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人口学刊,2012,34(1):78-83. 被引量:6
-
9姚德超,汪超.农业女性化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J].农业展望,2012,8(2):25-29. 被引量:6
-
10吴浜源.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转移:文献综述[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4):493-497. 被引量:3
-
1陈志兴.发达国家种子产业发展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农业科技通讯,2008(2):8-9. 被引量:2
-
2管云海.让不可持续转化为可持续——关于土地与财政问题的思考[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11(6):31-33.
-
3胡明玲.妇女专业协会助增收[J].兵团工运,2011(1):35-35.
-
4陈启明.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8,0(4X):164-165. 被引量:8
-
5张亚.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4(1):47-49. 被引量:6
-
6王桂娟.关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J].广东财政,2002(10):30-32.
-
7杜晓春,于干千.深化“两大体系”改革 促进农村服务产业大发展[J].中国合作经济,2011(2):52-53.
-
8王治华.关于加快发展市场农业的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1993(10):32-34.
-
9史大桢.改革开放,给中国电力工业插上了翅膀[J].神州学人,1994,0(9):3-5.
-
10孙兆军,孟宪华.仨女三台“致富戏”[J].科技致富向导,2011(13):2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