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28
-
1陈让常.小学英语课外作业的改革[J].小学教学研究,2004(11):47-48. 被引量:3
-
2黄承斌,江荣福.新课标下语文作业形式探微[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01S):46-47. 被引量:4
-
3金秋仙.小学语文发展性课外作业的形式、内容与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作文教学研究),2006(1):127-128. 被引量:1
-
4傅小平,邹宁.小学英语作业的布置与评价艺术[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6(3):56-59. 被引量:24
-
5陆清华.创新学习的作业观[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2(3):54-55. 被引量:3
-
6吕星宇.论传统作业批改方式的变革[J].当代教育科学,2007(18):40-42. 被引量:23
-
7朱明文.科学作业的设计与批改创新[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07(10):22-23. 被引量:6
-
8邰启扬;金盛华.语文教育新思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被引量:1
-
9陈剑华.中学生作业形式、作业内容的思考[J]上海教育. 被引量:1
-
10张仁贤.设计作业与练习创新思维[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被引量:1
引证文献21
-
1王建东.让我们的语文作业飞扬个性[J].新课程研究(上旬),2009(3):38-40. 被引量:1
-
2周拥军.新课改条件下对初中思品作业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究和实践[J].价值工程,2010,29(8):135-138.
-
3黄波.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4):17-18. 被引量:1
-
4丁赟.学而精练之——浅析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职语文作业的设置[J].考试周刊,2008,0(26):18-19.
-
5王俊娟.优化语文作业设计 全面打造高效课堂[J].课外阅读(中下),2012(1):241-241.
-
6贾晓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59-60. 被引量:2
-
7陈丽琴.让学生“活”起来 使课堂“美”起来——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语文作业设计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61-62. 被引量:1
-
8陈英.让我们的语文作业成为学生的生长点[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12):170-170.
-
9吴有俊.浅议《电工基础》有效作业设计实践与反思[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3(5):90-90.
-
10高素琴.优化中职语文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3(8):151-153.
二级引证文献8
-
1陈伟.生态的语文,绿色的作业[J].考试周刊,2011(23):50-50. 被引量:1
-
2王慧敏.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前课后[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3(2):111-112.
-
3严晶,张国军.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3(19):37-37.
-
4张惠灵.论文化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46):75-76.
-
5郭逢成.浅议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J].中学课程辅导(上旬刊),2015(20):69-69.
-
6苏辉.高中英语教育如何实现国际化[J].考试周刊,2017,0(82):76-76. 被引量:1
-
7陈璇.作业优化,减负增效——试析初中语文校本作业的优化设计[J].课外语文,2018,0(18):15-15. 被引量:1
-
8何丽.优化技校语文作业,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体会[J].好家长,2018,0(63):188-189.
-
1杜方圆.作业——让学生爱上学语文——浅谈小学高年级的语文作业的布置[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0(9):97-98.
-
2张巧珍.刍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策略[J].考试周刊,2017,0(80):116-116.
-
3王银秀.初中物理家庭作业形式之管见[J].中学物理(初中版),2005,23(5):13-14.
-
4邓凤玲,王权.通过改变作业来提高中学物理的教学质量[J].中华少年,2016,0(20):132-133.
-
5张少龙.新课改下高中英语作业的设计[J].成才之路,2013(3):68-68.
-
6华世杰.中学语文作业形式改革探索[J].教育论坛,2002(6):15-16.
-
7陈键.探究初中数学作业设计[J].俪人(教师),2015,0(17):330-330.
-
8苗素敏.浅谈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J].金色年华(下),2010(9):154-154.
-
9聂晓兰.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J].教育艺术,2015(5):75-75.
-
10王菊云,牟惠康.对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的几点思考[J].浙江教学研究,2002(3):35-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