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高等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32-34,共3页
China Higher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51
-
1孙政.对医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1(1):32-33. 被引量:2
-
2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及其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34):17-19. 被引量:78
-
3钱举红.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5(27):95-96. 被引量:1
-
4杨涛.教育应建立人才召回制度[J].班主任之友,2004(10):41-42. 被引量:1
-
5金潇明,胡新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初探[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2):1-4. 被引量:10
-
6蒋平江.高职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5(12):78-79. 被引量:2
-
7解筱杉.国际视野下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趋势[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6(1):1-3. 被引量:1
-
8沈卫.解读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依存共生关系[J].职教论坛,2006,22(04S):21-24. 被引量:46
-
9翁史烈.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的展望[J].上海高教研究,1997,17(1):6-10. 被引量:5
-
10国家教育委员会成人教育司.岗位培训探索与实践(七)[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 被引量:1
引证文献16
-
1吴瑱.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的新探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79-80.
-
2黄登清.医学高等职业教育解剖学课程素质教育的探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59-61. 被引量:1
-
3戴涵莘,陶亦亦,吴增军.苏南地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0):20-23. 被引量:31
-
4李斯嘉.关于毕业生召回制度的几点思考[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6(3):74-77. 被引量:2
-
5赵旭升,殷杰.论高职楼宇智能化专业的设置与建设[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6):46-47.
-
6李娟.抓住职业教育特色 拓宽高职办学前景[J].中国市场,2009(1):148-149.
-
7肖运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J].南昌高专学报,2010,25(3):115-117. 被引量:5
-
8万新颖.论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下的高职教育[J].新西部(理论版),2011(3):53-53. 被引量:1
-
9胡小龙.论内蒙古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J].科技信息,2011(12).
-
10陈茵.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J].交通高教研究,2002(2):87-89.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49
-
1周一红.台湾地区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对苏南地区的启示[J].职大学报,2009(4):17-18. 被引量:2
-
2刘雪梅.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J].大家,2012(12):350-351. 被引量:2
-
3付昌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J].成人教育,2005,25(11):60-61. 被引量:7
-
4陶亦亦,戴涵莘,吴增军,张芬.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苏南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2):12-14. 被引量:3
-
5陶亦亦,戴涵莘,吴增军,张芬.对构筑苏南区域高职发展新优势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9):101-103. 被引量:1
-
6任君庆,李珍,杨静.宁波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1(3):42-47. 被引量:8
-
7阳金萍,顾金峰.江苏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苏南科技开发,2007(8):3-5. 被引量:7
-
8戴涵莘,陶亦亦,吴增军,张芬.构建与苏南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高职教育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4-5. 被引量:2
-
9陶亦亦,戴涵莘,吴倩,邱阳.紧扣现代园区经济特征 探索区域高职教育发展新思路[J].苏南科技开发,2007(12):82-83.
-
10戴涵莘,陶亦亦.以“园区经济”为特征的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20):10-12.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