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金融危机成因的新反思
被引量:8
Re - visiting the Causes of 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
出处
《国际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0-45,共6页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参考文献18
-
1张捷著..奇迹与危机 东亚工业化的结构转型与制度变迁[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328.
-
2胡春力.外资主导下的垂直分工: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J].战略与管理,1998(3):32-44. 被引量:6
-
3汪斌著..东亚工业化浪潮中的产业结构研究 兼论中国参与东南亚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469.
-
4李晓.论东亚区域产业循环机制[J].世界经济,1998,21(3):26-31. 被引量:17
-
5何秉孟 ... ..亚洲金融危机[M],1998.
-
6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世界科学报告》,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被引量:1
-
7迈克尔·波特(1990):《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合译),(台湾)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92. 被引量:1
-
8Eun Mee Kim, 1998, The Four Asian Tiger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Academic Press, U. S. A. 被引量:1
-
9Paul Krugman, 1994, The Myth of Asia' s Miracle, Foreign Affairs,November/December. 被引量:1
-
10World Bank, 1994, East Asia' s Trade and Investment: Regional and Global Gains from Liberalization. 被引量:1
共引文献21
-
1陈欣.东亚汇率制度合作的路径分析[J].国外理论动态,2008(5):49-52. 被引量:1
-
2刘沛,卢文刚.日本对外投资的启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4):106-112. 被引量:1
-
3段永军.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J].丹东师专学报,2003,25(4):41-43. 被引量:2
-
4彭文慧.汇率选择理论与东亚货币合作[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20(2):4-7.
-
5刘凤翔.东亚区域产业循环机制及其发展趋势[J].亚太经济,2005(4):6-9.
-
6王希.中国利用外资的分析[J].时代经贸(下旬),2006(7):44-45.
-
7秦婷婷.论东亚区域产业循环机制的变化——兼论中国的地位和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49-53. 被引量:1
-
8张建平,边祺.中国东北地区与韩国产业关联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9(2):69-80. 被引量:3
-
9湛柏明,朱小翠.中国参与国际分工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1999,21(2):90-94.
-
10丁慧平,申金升,冯瑄.论亚洲金融危机与泛黄海区域科技经济合作[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9,19(5):48-51.
同被引文献42
-
1温铁军,王茜,罗加铃.脱贫攻坚的历史经验与生态化转型[J].开放时代,2021(1):169-184. 被引量:26
-
2蔡拓.全球化与当代世界[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51-56. 被引量:42
-
3陆建人.对东亚金融危机原因的几点看法[J].当代亚太,1998(11):10-16. 被引量:4
-
4姚大学.现代化视野中的全球化[J].史学理论研究,2002(1):36-42. 被引量:3
-
5白雪洁.“IT革命”与日本的产业竞争力[J].日本学刊,2001(3):46-62. 被引量:4
-
6朱允.战国秦长城的地理意义[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26(6):60-63. 被引量:3
-
7王曙光.村庄信任、关系共同体与农村民间金融演进——兼评胡必亮等著《农村金融与村庄发展》[J].中国农村观察,2007(4):75-79. 被引量:24
-
8许新华,张如云.东莞模式未来的选择[J].特区经济,2007(7):32-34. 被引量:6
-
9[7]李向阳.全球化时代的区域经济合作[EB/OL].http://www.iwep.org.cn\update\article-jingji.htm.2002/05/29. 被引量:1
-
10[8]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中译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3. 被引量:1
引证文献8
-
1易剑柳.金融危机和产业结构调整[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9(1):47-48. 被引量:5
-
2王学兴,孙明燕.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启示[J].理论学刊,2009(7):48-51. 被引量:1
-
3梁亚芹.次贷危机影响我国经济的传染机制分析[J].商业时代,2010(8):54-56. 被引量:1
-
4田文.日本经济衰退的贸易原因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2(3):21-25. 被引量:2
-
5张利,王子涵,杜俊儒.借鉴“中国道路”的价值理路寻找“中国体育道路”的现代性构建[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2(15):55-57.
-
6陈钺.寻求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新突破[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21-30. 被引量:12
-
7严丹屏,徐长生.金融危机传染渠道研究[J].武汉金融,2003(6):22-23. 被引量:7
-
8姚大学.全球化与东亚金融危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3):1-6.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30
-
1徐充,刘卫东.从“六方会谈”看东北亚经济合作[J].东北亚论坛,2005,14(2):14-17. 被引量:3
-
2王东梅,朱虹青.论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危机[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5):78-79.
-
3韩勇,耿中元,张超.论金融危机传染与发展中国家的防御对策[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5,7(2):7-10. 被引量:3
-
4孙岩.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2):7-9. 被引量:5
-
5徐奇渊,刘力臻.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文献综述[J].开发研究,2006(1):45-48. 被引量:6
-
6姜艳.东北亚经济合作现状及对策分析[J].价格月刊,2007(5):29-31. 被引量:1
-
7周才云.金融危机的生成、传导及治理[J].理论探索,2007(4):67-69. 被引量:12
-
8陈蕾.新兴市场金融危机传染途径研究——越南金融动荡的中国对策[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9):66-70.
-
9方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前景[J].现代国际关系,2008(11):57-62. 被引量:16
-
10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秘书处,<科技智囊>杂志社"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处"联合课题组,李勇锋,易建湘.国际金融危机深处的文化危机[J].科技智囊,2009(3):8-22. 被引量:6
-
1黄艳艳.对金融风险问题的再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3):40-41.
-
2单豪杰,夏江.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理论与启示[J].现代管理科学,2004(5):96-97.
-
3增永岭,刘明笑.国际货币体系30年回顾与展望——基于日本的视角[J].银行家,2011(5):108-110.
-
4赵文骝.东亚地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策略及其启示[J].南洋问题研究,1995(3):41-46.
-
5梅新育.谁在为谁“买单”——外国人为何要持有美国国库券?[J].世界知识,2002(18):32-33.
-
6钟熙维,刘旺东.投资、利润与经济发展[J].财金贸易,2000(8):46-48. 被引量:3
-
7林涛.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台经济的比较分析[J].台湾研究,2006(4):38-42.
-
8冉铮海,陈标金,徐典辉.从金融内在风险看东亚金融危机的内因[J].财经科学,1998(S1):25-29.
-
9孙学农.大路朝前 中国企业走哪边?[J].全球商业经典,2005(12M):16-17.
-
10邓泽辉.新加坡外贸[J].农村展望,1991(1):48-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