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化状况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出处
《管理现代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1-42,共2页
Modernization of Management
共引文献7
-
1蔡四平,贺正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10(3):33-36. 被引量:1
-
2周万钧,干勤.从市场形势的变化看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商贸战略[J].消费经济,2000,16(6):16-19. 被引量:1
-
3易培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处理好几个关系[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31-34. 被引量:1
-
4易培强.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思考[J].益阳师专学报,2001,22(4):44-48. 被引量:1
-
5邢伯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22(2):76-80. 被引量:2
-
6李建庄.加强宏观政策指导 做大做强"中国制造"——美国制造业重振雄风对我们的启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6):131-133.
-
7曾硝,邓家禔.产品创新的意义、机制及战略[J].航空制造技术,2004,47(2):53-57.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18
-
1朱廷春,王德忠.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对策探析[J].理论与改革,2004(6):106-107. 被引量:3
-
2周光友.引进外资的动因与结果:对中国工业化的反思[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3(4):53-57. 被引量:3
-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党的十六大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被引量:1
-
4陈文通.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N].经济日报,2002-12-9(9). 被引量:2
-
5陈漫 岳健勇.《出让市场换来了技术进步—对中国引进外资策略的分析》[J].《当代中国研究》 (美国),2002,:93-100. 被引量:4
-
6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被引量:416
-
7金伯松.《我国开放式加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应设时调整》[J].UNPS.CN,2005,(3). 被引量:1
-
8钱钠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95. 被引量:1
-
9Ernst D and D Connor.Technology and global competition:the challenge for newly industrializing economies[J].OECD,1989. 被引量:1
-
10程晓农.繁荣从何而来——中国经济现状与趋势的分析[J].开放时代,2000(9):5-24. 被引量:20
引证文献9
-
1周毅.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探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1-5. 被引量:2
-
2陈萍秀.对四川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思考[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0(3):39-42.
-
3周毅.信息化与工业化[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3,30(4):7-11.
-
4唐建军.从制造业看中国工业化数量背后的质量[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16(4):52-55. 被引量:2
-
5唐建军.从制造业看中国工业化数量背后的质量[J].价值工程,2006,25(11):75-78. 被引量:1
-
6周毅.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初探[J].南方论刊,2003(2):25-33.
-
7周毅.信息化与工业化[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2):1-4. 被引量:2
-
8周毅.信息化与工业化[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2):35-39. 被引量:4
-
9周毅.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3):14-18.
二级引证文献11
-
1叶帆.试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关系[J].兵团党校学报,2004(4):17-21.
-
2叶帆.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4(5):16-19.
-
3叶帆.科学发展观: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6):33-37. 被引量:7
-
4吴友军.机械工业信息化的现状分析及路径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04,24(6):31-32. 被引量:4
-
5严汉平,白永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新型工业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0(4):95-101. 被引量:5
-
6王志凌,罗蓉.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28(2):67-70. 被引量:1
-
7李作战.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我国应对全球产业转移的路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17(4):82-85. 被引量:1
-
8蔡炳权,任保平.中国老工业区的个性差异及政策取向[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17(5):24-29. 被引量:1
-
9邵超峰,鞠美庭,刘伟,张裕芬.我国SO_2减排压力剖析及节能减排对策探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28(10):15-18.
-
10吴寿平,戚红艳.新型工业化是实现跨越式发展之路[J].中国国情国力,2011(8):11-13. 被引量:2
-
1张兵生.抓住机遇 倾力打造世界镁都[J].太原科技,2009(5):1-2.
-
2张欣,路漫.把脉我国数控机床产业[J].中国经贸,2010(19):82-83. 被引量:1
-
3谢友柏.关于西部机械工业发展的几点看法[J].中国机械工程,2001,12(1):14-15.
-
4王俊芝.推进转型升级 加快青海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J].科技与企业,2013(1):3-3.
-
5徐小峰,赵金楼.面向数字化造船的我国船舶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9(6):76-77. 被引量:8
-
6今耘.“十一五”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将在八个领域突破[J].现代企业,2006(12):1-1.
-
7黄浩.为中国经济之“芯”加油——智造中国“争气机”[J].中国信息化,2009(10):26-32.
-
8汪曼莉,姜欢.前七月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万亿元[J].现代企业,2013(8).
-
9梅克保.加快建设装备制造工业强省[J].新湘评论,2011(9):4-6.
-
10严巍崎.XTCAPP与Windchill在装备制造工业的集成应用[J].机电新产品导报,2005(12):90-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