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宏观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24-28,共5页
Macroeconomics
参考文献14
-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7页. 被引量:3090
-
2宋林飞.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及其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1982(5):121-133. 被引量:26
-
3.《费孝通文集》第12卷[M].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462、462、463、464、465、464、465页. 被引量:4
-
4张郅政 杨天和."苏南模式"形成与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5,. 被引量:1
-
5刘远征.苏南模式的历史终结[J].金三角(经济.科技.社会),2000(8):18-23. 被引量:3
-
6江苏统计局.统计分析资料,2000,(62). 被引量:1
-
7江苏统计局.统计分析资料,2000,(63). 被引量:1
-
8朱通华著..论“苏南模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185.
-
9朱汝鹏.市场经济推动了苏南模式的创新[J].苏南科技开发,1994(12):4-7. 被引量:2
-
10薛家骥.“苏南模式”的改制与创新——常熟、江阴、锡山乡镇企业考察纪实[J].中国农村经济,1998(7):35-39. 被引量:6
共引文献3124
-
1肖海鹰,张颢.井冈山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比较研究[J].时代文学,2008(10):195-196.
-
2荣长海.邓小平的风险意识及其现实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04(4):60-63.
-
3唐莉.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中国化进程探析[J].天津社会科学,2004(4):67-69.
-
4陈尤文.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J].社会科学,2004(7):50-57. 被引量:1
-
5宋林飞.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及其基本对策[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8,35(2):127-134. 被引量:20
-
6薛德震.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J].理论前沿,2004(13):23-25. 被引量:2
-
7刘世佳.邓小平:生产力理论发展的伟大创新者[J].理论前沿,2004(14):18-20.
-
8俞永耀.邓小平言行思想探析[J].理论前沿,2004(14):20-21.
-
9蒋先进.邓小平关于法律与制度权威的思想及深远意义[J].理论前沿,2004(14):23-24. 被引量:1
-
10方世南.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深刻意蕴与当代价值——试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3):9-16. 被引量:17
同被引文献47
-
1王志鹏,李子奈.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挤入挤出效应的重新检验[J].统计研究,2004,21(7):37-43. 被引量:120
-
2冯兴元.“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本质及其演化展望[J].珠江经济,2004(5):40-44. 被引量:10
-
3崔大沪.开放经济中的中国产业增长模式转变[J].世界经济研究,2004(9):54-60. 被引量:56
-
4李可.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J].苏南科技开发,2004(8):8-10. 被引量:5
-
5宋言奇.解读新苏南模式[J].小城镇建设,2005,23(1):68-69. 被引量:8
-
6巢来春,高福斌,楼巧玲.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研究[J].技术经济,2005,24(1):6-8. 被引量:4
-
7周德文.诠释“新温州模式”及其发展趋势[J].当代经济,2003,20(2):24-25. 被引量:4
-
8顾松年.从苏南模式的创新演进到新苏南模式的孕育成型[J].现代经济探讨,2005(4):3-6. 被引量:22
-
9金碚.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5(4):5-14. 被引量:184
-
10范从来.苏南模式的发展与乡镇企业的产权改革[J].管理世界,1995,11(4):156-162. 被引量:4
引证文献11
-
1王郡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趋同及启示[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28(5):52-54. 被引量:3
-
2冯志峰.中国经济发展路径战略抉择——基于浙江、江苏、广东和重庆四地发展经验的比较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4):45-50.
-
3冯志峰.中国经济发展路径战略抉择——基于浙江、江苏、广东和重庆四地发展经验的比较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2,28(6):28-35.
-
4张一力.温州与苏州制度变迁的比较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结构的实证分析[J].温州大学学报,2005,18(4):16-21. 被引量:1
-
5池慧灵.改革开放进程中的“苏南模式”解析[J].学习月刊,2008(24):87-88.
-
6阎立,吴金希,陈劲,韩玉启.论开放式创新对“泛苏南模式”的政策涵义[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2(2):1-5. 被引量:5
-
7曹昌军,李宗植.创新视角下的苏南模式[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1):33-38. 被引量:4
-
8王丽敏,冯多.苏南模式的形成机理及创新发展——基于市场、企业和社会互补的视角[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9(1):40-43.
-
9冯志峰.中国经济发展路径战略抉择——基于浙江、江苏、广东和重庆四地发展经验的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2,34(8):14-20. 被引量:4
-
10冯志峰.中国经济发展路径战略抉择——基于浙江、江苏、广东和重庆四地发展经验的比较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2,26(3):26-31.
二级引证文献17
-
1周德文.诠释“新温州模式”及其发展趋势[J].当代经济,2003,20(2):24-25. 被引量:4
-
2卜鉴民.以开放式创新理念完善和发展改制企业档案管理的“工投模式”[J].档案与建设,2006(10):47-49. 被引量:5
-
3徐同文.基于地市视角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29(2):1-3.
-
4汤书昆,赵林捷.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自主创新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7(7):51-55. 被引量:2
-
5乔森,宋杰洁.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成功模式的一些理论思考[J].北方经济,2008(10):3-4. 被引量:2
-
6杨樱,古继宝.我国区域发展模式创新的动力机制与典型模式比较[J].运筹与管理,2009,18(2):97-104. 被引量:7
-
7周明生,蒋海益.发展模式创新与苏南小康和更高水平小康[J].现代经济探讨,2009(12):11-17. 被引量:1
-
8陈昭锋.长三角内源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自主创新路径[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1):29-31. 被引量:1
-
9周悦.探索我国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基于江苏省武进区科学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8):72-74.
-
10刘文娜,刘均洪,彭文岚,高静.食品工业的开放式创新[J].江西食品工业,2010(2):23-25. 被引量:2
-
1剧变后的东欧走向何方?[J].党风与廉政,2000(3):31-32.
-
2赵淳,朴英姬.展望中国 展望亚洲 展望世界[J].当代韩国,2001(3):1-5.
-
3对全球化结构的未来展望[J].新华文摘,2010(18):159-159.
-
4余斌.资本主义绝非“历史的终结”[J].广东党史,2010(4):1-1.
-
5周纪.“入世”已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助推器——中国入世一周年经济大盘点[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03(1):8-11.
-
6宋立秋,姚建军.经济全球化下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1-73.
-
7马也.怀旧和终结——西方全球化的不谐和音[J].天涯,2003,0(1):46-64.
-
8王行坤.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态意识?[J].绿叶,2011(6):56-63.
-
9宋林飞.“苏南模式”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J].江南论坛,2001(6):13-16.
-
10武心波.对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几点思考[J].国际观察,2000(2):2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