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文献通考·经籍考》分类法新探
被引量: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就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分类状况进行新探,以探讨其与前人著作的关系,其将四分法引入政书在目录学史中的意义,其具体分类时对参照底本的取舍,其采用四分法的背景与学术思想。
作者
桂罗敏
机构地区
上海大学文荟图书馆
出处
《江苏图书馆学报》
2001年第4期46-49,共4页
关键词
元代
马端临
《文献通考》
《经籍考》
分类法
四分法
目录学史
分类号
G257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5
引证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6
1
陈秉才,王锦贵著..中国历史书籍目录学[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263.
2
王余光..中国历史文献学[M],1988.
3
姚名达著..中国目录学史[M],1981:429.
4
昌彼得,潘美月著..中国目录学[M],1986:252.
5
许世瑛.中国目录学史[M].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2.150.
被引量:1
6
白寿彝.马端临的史学思想.中国史学史论集(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35
1
刘石玉.
“因仍会通”:马端临之史学观和目录学的考察——兼论《文献通考·经籍考》的价值和影响[J]
.江西社会科学,1999,19(11):51-55.
被引量:5
2
杨寄林.
《文献通考·经籍考》摘瑕[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3):6-9.
被引量:8
3
杨寄林.
《文献通考·经籍考》的成书与价值[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9(6):5-8.
被引量:2
4
刘石玉.
《经籍考》互著小考[J]
.图书馆学研究,1987(2):148-151.
被引量:6
5
戴南海.
《经籍考》的学术价值[J]
.四川图书馆学报,1987(2):53-59.
被引量:3
6
刘石玉.
《文献通考·经籍考》分类探析[J]
.四川图书馆学报,1987(2):60-66.
被引量:7
7
吴雯芳.
马端临《经籍考》辑录方法及其影响[J]
.新世纪图书馆,1984(3):51-56.
被引量:2
8
雷晓庆.
《文献通考·经籍考》编撰体例探析[J]
.晋图学刊,1999(3):58-60.
被引量:4
9
雷晓庆.
《文献通考·经籍考》分类体系得失略论[J]
.晋图学刊,1992(3):52-54.
被引量:9
10
杨薇.
说《文献通考·经籍考》的史部解题[J]
.史学史研究,2000(1):44-49.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9
1
连凡.
《文献通考·经籍考》的分类体系与归类调整[J]
.人文论丛,2019(2):73-85.
2
连凡.
海内外《文献通考·经籍考》研究述评[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57-67.
被引量:4
3
连凡.
《文献通考·经籍考》的分类渊源与归类调整——以子部为中心的考察[J]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8,39(5):117-128.
4
连凡.
论《文献通考·经籍考》的分类渊源及其调整[J]
.武陵学刊,2018,43(6):76-84.
5
连凡.
《文献通考·经籍考》研究综述[J]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3):79-87.
6
连凡.
《文献通考·经籍考》子部分类渊源及其调整[J]
.河池学院学报,2018,38(4):106-116.
7
连凡.
《文献通考·经籍考》的分类渊源与归类调整——以子部为中心的考察[J]
.西部学刊,2019,0(3):5-17.
8
连凡.
《文献通考·经籍考》经部分类渊源及其调整[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0-62.
9
连凡.
《文献通考·经籍考》的分类渊源与归类调整--以经部为中心[J]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20,12(1):112-122.
二级引证文献
4
1
连凡.
《文献通考·经籍考》的分类体系与归类调整[J]
.人文论丛,2019(2):73-85.
2
连凡.
《文献通考·经籍考》的分类渊源与归类调整——以经部为中心的考察[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9,35(2):52-61.
3
连凡.
《文献通考·经籍考》的分类渊源与归类调整——以史部为中心[J]
.史志学刊,2018(6):26-36.
4
连凡.
论《文献通考·经籍考》分类的渊源及调整——以子部为中心[J]
.天中学刊,2019,34(1):119-132.
1
温志拔.
《文献通考·经籍考》辨误[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9):53-55.
被引量:3
2
温志拔.
论《文献通考·经籍考》的重出与互著[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0):59-62.
被引量:5
3
刘石玉.
“因仍会通”:马端临之史学观和目录学的考察——兼论《文献通考·经籍考》的价值和影响[J]
.江西社会科学,1999,19(11):51-55.
被引量:5
4
刘石玉.
《文献通考·经籍考》分类探析[J]
.四川图书馆学报,1987(2):60-66.
被引量:7
5
李亮.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比较与融合之路[J]
.新媒体研究,2016,2(15):93-94.
被引量:8
6
施杉.
从目录学角度看《文献通考·经籍考》中诗集类的特色——以唐代文人诗集为例[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2(7):110-110.
7
刘石玉.
《经籍考》主要编撰内容考析[J]
.赣图通讯,1985,28(3):67-72.
被引量:8
8
戴南海.
《经籍考》的学术价值[J]
.四川图书馆学报,1987(2):53-59.
被引量:3
9
杨寄林,董文武.
《文献通考·经籍考》“诸评具载”的独特方式[J]
.史学月刊,2006(4):72-81.
被引量:11
10
王义耀.
《文献通考》中的一个错误[J]
.文献,1980(3):270-271.
江苏图书馆学报
2001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