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出版发行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7-40,共4页
Publishing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17
-
1刘瑞芳.论回溯建库中的编目审校工作[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22(6):117-120. 被引量:4
-
2吴玉珍.计算机编目审校工作探究[J].图书馆学刊,2006,28(5):117-119. 被引量:7
-
3肖建洲,邓德红,黄登怀.编校合一时代的校对工作初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5):129-131. 被引量:4
-
4杨娟林.论心理因素对校对工作的影响[J].科学之友,2007(02B):91-92. 被引量:2
-
5伍燕芳.谈校对程序的规律性[M].中国出版,1996(10).48. 被引量:1
-
6周爱莲.计算机编目审校实践谈[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S1). 被引量:1
-
7周奇.试论校对的两种功能[J].出版科学,2008,16(2):19-24. 被引量:2
-
8周奇.由传统校对向现代校对的转变——校对工作三十年回顾[J].中国编辑,2008(3):38-40. 被引量:6
-
9刘允杰.浅谈我国计算机校对软件的发展与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5):110-112. 被引量:8
-
10霍效光,淳玉林.分层次校对法[J].编辑学报,1999,11(1):23-24. 被引量:28
二级引证文献8
-
1郝希春.电脑排版的编校特点初探[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5,8(4):382-384.
-
2辜清华.如何利用CNMARC数据的相似性编目期刊[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3):55-56.
-
3江滔.中文图书著录质量控制管理系统的研究[J].贵图学刊,2013(3):58-60. 被引量:1
-
4贾宇群.联机编目下中文图书审校工作实践谈[J].当代图书馆,2015(2):42-45. 被引量:2
-
5姜凯.数字出版时代背景下科技图书纸质编辑模式与电子编辑模式的融合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6,33(18):77-78. 被引量:7
-
6文鹏.探析三种编校模式[J].传媒论坛,2020,3(14):97-98. 被引量:2
-
7赖少明,李嘉,臧艳娇.探究电力行业新闻出版的“人机结合”内容质检新模式[J].中国传媒科技,2021(11):106-108.
-
8程静华,苏克玉,宁学才,王丽霞.校对规律的研究现状及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3):245-247. 被引量:5
-
1本刊编辑部.高扬知识服务旗帜,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2006年新春寄语[J].情报资料工作,2006,27(1):5-5. 被引量:1
-
2周奇.校对理论与实践应在创新中求发展[J].出版参考,2002(Z1):25-25.
-
3尚版.校对群英聚申城[J].咬文嚼字,1997,0(1):49-49.
-
4晋版文.华北地区校对研究分会成立[J].出版参考,1998(19):8-9.
-
5理岭.西南、中南校对理论研讨会在昆明召开[J].出版视野,2006(1):14-14.
-
6刘一鹤.信息时代校对工作的“三个机制”[J].青年文学家,2013(8):8-8.
-
7孙培镜.“编校合一”还是“编校合作”?[J].出版科学,2000,8(1):32-33. 被引量:1
-
8周奇.第三届全国校对理论研讨会纪要[J].出版与印刷,1998,0(3):5-9.
-
9周奇.校对工作者必须具备语言文字优势[J].出版视野,2006(1):29-30.
-
10《中国编辑研究(1998)》年刊出版[J].出版参考,1999(23):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