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生物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9-9,共1页
Bulletin of Biology
参考文献3
-
1于志熙著..城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265.
-
2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M].科学出版社,1997.. 被引量:27
-
3马世骏.现代生态学透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被引量:45
共引文献70
-
1曹文.荒山景观生态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原则[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3(3):269-271.
-
2宋丁全.生态位[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6,22(3):1-4. 被引量:8
-
3宋乃平,张凤荣,李国旗,李超.西北地区植被重建的生态学基础[J].水土保持学报,2003,17(5):1-4. 被引量:15
-
4董建新,侯建华,高立杰,高宝嘉,刘玉芝.森林-草原交错带天然次生林夏季鸟类群落多样性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1(5):92-95. 被引量:2
-
5张学龙,王金叶,常宗强,金铭,杨秋香.祁连山林区土壤水分条件的分析与评价[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1,16(z1):17-21. 被引量:13
-
6张丽珍,刘淑玲,张荣芝,白红霞.香河县生态环境变化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4):97-100. 被引量:1
-
7李明阳.城市生态演替的等级缀块动态范式理论与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3):80-84. 被引量:2
-
8苗莉云,王孝安,王志高.太白红杉群落交错带物种多样性的研究[J].广西植物,2005,25(2):112-116. 被引量:17
-
9郭龙军,徐艳梅,程昭力.r选择-K选择、生态位及企业协同进化[J].管理现代化,2005,25(2):21-24. 被引量:23
-
10丁咏,杨粉花.森林在社会经济环境发展中的作用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B05):117-119.
同被引文献45
-
1包陆森,王如松,Juergen Paulussen.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及生态产业方法在其中的作用[J].产业与环境,2003(S1):94-98. 被引量:4
-
2肖荣波,周志翔,王鹏程,叶贞清,郭尔祥,冀广超.3S技术在城市绿地生态研究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2004,23(6):71-76. 被引量:48
-
3谢家平,孔令丞.循环经济与生态产业园区:理念与实践[J].管理世界,2005,21(2):152-153. 被引量:23
-
4吴智刚,缪磊磊.城市生态社区的构建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3-49. 被引量:21
-
5李敏.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J].建筑学报,1996(2):36-41. 被引量:47
-
6杨井宝,韩东鹤.城乡经济互动发展模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9X):37-38. 被引量:5
-
7张鸿.信息通信资源运作与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J].唐都学刊,2006,22(3):46-50. 被引量:2
-
8黄艺,陈晖,黄志基,蔡满堂,康俊水.利用廊道网络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以东营市西城区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9):1683-1687. 被引量:26
-
9蔺银鼎,韩学孟,武小刚,郝兴宇,王娟,梁锋,梁娟,王志红.城市绿地空间结构对绿地生态场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6,26(10):3339-3346. 被引量:77
-
10[2]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王之佳,等译.我们共同的未来[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52. 被引量:1
引证文献5
-
1付晓渝,宋凤,丁国勋.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初探[J].山东林业科技,2006,36(1):83-84. 被引量:3
-
2杨全海.论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及路径选择[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7):161-164. 被引量:2
-
3钟学斌.咸宁市未来情景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3(3):1-4. 被引量:1
-
4费浩博.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初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180-181.
-
5王晓青.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设计[J].新材料·新装饰,2021,3(11):53-54.
二级引证文献6
-
1王宇,李少丽,丰瞻.基于景观生态学的丘陵城市绿地系统恢复初探[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1):49-51.
-
2闫海燕,何艳冰,刘家骏.城市绿地“生态化”浅议[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287-289. 被引量:1
-
3钱锋.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建设的探讨[J].天津科技,2011,38(6):20-21.
-
4柯锐鹏,陈蕾,张亦汉.基于灰色聚类评估法的城市热环境空间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35(9):185-192.
-
5刘福玲.咸宁市林地资源现状与保护利用对策[J].湖北林业科技,2015,44(2):60-63.
-
6卢珂,刘丹,李国敏.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研究[J].生态经济,2016,32(10):210-214. 被引量:5
-
1孙忠英.城市生态系统研究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社科纵横,2007,22(3):61-62. 被引量:1
-
2罗力群.探析中美城市住房市场结构差异[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5):57-58.
-
3马交国,杨永春.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6):40-44. 被引量:27
-
4陈富.数字城市之跨越[J].中国-东盟博览,2008(7):84-85.
-
5刘蓉,梁云,田双全.生态经济区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J].农村经济,2004(6):28-30. 被引量:8
-
6沈征.滨海新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绩效审计[J].天津财会,2011(3):31-32. 被引量:2
-
7房宁,郭静,贺燕琴.知识使人文明──市民文明素质教育问答[J].前线,2000(2):28-30.
-
8饶原生.品茶说天下[J].南风窗,1997,0(10):12-13.
-
9王建廷,李旸.生态城市建设及城市经济学理论创新[J].中国城市经济,2009(5):56-61.
-
10冷东梅.城市生态学在福州市城市环境规划中的运用[J].发展研究,2001,18(9):2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