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略论《资治通鉴》对编年体史籍的传承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从两汉到五代 ,我国古代最古老的编年体史书体裁由于不受史家青睐而走上衰落境地。为了重振编年体史籍 ,弘扬民族文化遗产 ,司马光在编著《资治通鉴》时 ,自觉地把长编法作为一种编纂方法引入史学领域 ,从而使史学界“弃编年而行纪传 ,史体偏缺者五百余年”的著史状况得到了彻底改观。
作者
郭争鸣
机构地区
聊城市博物馆
出处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2期63-64,共2页
Journal of Jining Teachers College
关键词
《资治通鉴》
编年体
史籍
长编法
司马光
编纂方法
通史
史学意义
分类号
K204.3 [历史地理—历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115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10
1
杜预.春秋序[M].
被引量:1
2
史通通释·古今正史篇[M].浦氏按语.
被引量:1
3
张煦侯.通鉴学[M].第21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82年10月版.
被引量:1
4
转引自通鉴学[M].
被引量:1
5
[7]刘恕.通鉴外纪自序[M].
被引量:1
6
张煦侯.通鉴学[M].自序.
被引量:1
7
司马温公文集[M].(卷1)进通志表.
被引量:1
8
司马温公传家集[M].(卷63).答范梦得书.
被引量:1
9
孙建民,凌皞.
宋代史学与长编法[J]
.学术月刊,1995,27(3):90-95.
被引量:5
10
柏杨译..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
共引文献
4
1
郭学信.
略论宋代士大夫的“史学自觉”精神[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5(6):89-91.
被引量:2
2
余飞.
披肝沥胆尽忠心 乐天中和谱诗篇——司马光诗歌思想内容剖视[J]
.铜仁学院学报,2010,4(5):48-53.
3
杨帆.
浅论长编法及其方法论意义[J]
.贵图学刊,2013(4):41-43.
4
杨兴良.
浅谈北宋三孔的史论[J]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5,0(5):5-6.
同被引文献
115
1
姜桂芳.
略说《资治通鉴》的史评格式[J]
.文史杂志,2000(2):62-64.
被引量:1
2
武国权.
从《通鉴·唐纪》看司马光的反佛教思想[J]
.社科纵横,2005,20(1):116-133.
被引量:2
3
陈光崇.
《资治通鉴》述论[J]
.历史研究,1978(11):48-61.
被引量:1
4
王德保.
《通鉴考异》考辨释例[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29(4):94-99.
被引量:1
5
裴传永.
孙权决计抗曹过程考——从《建康实录》、《资治通鉴》的有关描述说起[J]
.齐鲁学刊,1998(4):69-74.
被引量:1
6
牛致功.
《资治通鉴》与隋唐史研究[J]
.史学集刊,1986(3):70-78.
被引量:2
7
谭世保.
《资治通鉴》误合“国师”与“助教”为一职[J]
.文史哲,1986(1):92-92.
被引量:1
8
范兆琪.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J]
.史学月刊,1986(2):107-109.
被引量:2
9
曹喜琛,耿建军.
《资治通鉴》与司马光的史料编纂思想——为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十周年而作[J]
.档案学通讯,1986(1):21-26.
被引量:2
10
周征松.
“资治通鉴考异”所见书目检核——与陈光崇、高振铎二先生商榷[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3(3):101-103.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汤勤福,李日升.
近三十年来大陆地区《资治通鉴》研究述评(1983—2011)[J]
.史学史研究,2011(4):27-36.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3
1
卢庆辉.
近年来大陆地区《资治通鉴》研究概述(2011-2017)[J]
.宋史研究论丛,2019,0(1):452-464.
2
韩宏韬.
论《资治通鉴》评价李唐的礼法标准[J]
.中国文化论衡,2017(1):184-199.
被引量:1
3
盧慶輝.
近三十年來臺灣地區《資治通鑑》研究述評(1986—2015)[J]
.历史文献研究,2016(2):379-387.
被引量:2
1
锦鸿.
《山海经》中“番禺”的史学意义及其他——古粤征微之二[J]
.羊城今古,2001(3):18-20.
2
路新生.
刘师培的《左传》学研究及其现代史学意义[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4):95-102.
3
陈辉娟.
陶希圣的家族史研究及其史学意义[J]
.克山师专学报,2004,23(4):91-94.
4
李一.
安阳殷墟青铜器纹样分析[J]
.安阳大学学报(综合版),2003(2):101-103.
5
杨艳秋.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史学意义的认识及其史学实践[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4):61-66.
6
郭小凌.
论普鲁塔克《名人传》的史学意义[J]
.史学集刊,1995(3):54-58.
被引量:7
7
王振红.
“史”的三重内涵及其史学意义[J]
.社科纵横,2010,25(8):114-117.
被引量:2
8
陈虎.
试论《诗经》的史学价值和意义[J]
.南京社会科学,2002(10):53-58.
被引量:1
9
崔凡芝.
裴注的史学意义[J]
.史学史研究,1994(4):42-48.
被引量:2
10
赵阳.
十字军东征时期迫害犹太人的原因及其影响[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5):100-103.
被引量:1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