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10
-
1李伟.从另一种角度计算房价收入比[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4,19(4):92-93. 被引量:7
-
2王延龙,宋永发.我国房价收入比的真实状况[J].房地产世界,2005(11):73-75. 被引量:6
-
3杨永华.论房价和房价收入比[J].经济学家,2006(2):64-69. 被引量:53
-
4陈颖,王幼松,刘汉民.房价收入比真实性的分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5(1):68-70. 被引量:5
-
5沈久沄.对房价收入比科学涵义的再探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6):75-79. 被引量:39
-
6世界银行.中国:城镇住房改革的问题与方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125. 被引量:7
-
7孙宏志.“房价收入比”及衍生概念的解读[J].城市开发,2001(8):58-58. 被引量:9
-
8郑睿祺,刘洪玉.房价收入比的性质与合理取值范围[J].中国房地产,2002(8):34-36. 被引量:25
-
9杨文武.房价收入比的理性认识[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2(7):17-18. 被引量:7
-
10包宗华.关于房价收入比的再研究[J].湖南房地产,2002(11):11-12.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30
-
1瞿富强,屠立辉,张娇娇.城市中等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购房可支付能力研究——以南京为例[J].建筑经济,2009,30(2):70-73. 被引量:13
-
2李海波,劳燕玲.广西钦州市房地产价格形势分析[J].市场论坛,2009(4):68-69.
-
3张会敏,赵君彦.房价收入比实证分析研究——以保定市为例[J].开发研究,2009(2):146-148. 被引量:6
-
4黄顺英.对房价与收入衡量指标的探析[J].建筑经济,2009,30(7):81-84. 被引量:4
-
5何柳谚,李成思,廖小琴.重庆市房价与居民收入关系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10):63-65. 被引量:3
-
6王少云.西安市城镇家庭住房支付能力测量及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7):26-27. 被引量:1
-
7赵飞.镇江市商品房价格上涨因素分析[J].管理观察,2010(21):293-294.
-
8赵飞.镇江市商品房价格合理性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20):70-71.
-
9郜浩,吴翔华,聂琦波.房价收入比计算方法改进及实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9):35-36. 被引量:8
-
10朱妍汐,唐焱.中国房价收入比实证研究及发展改进[J].中国发展,2010,10(5):37-40. 被引量:2
-
1赵爱良,董旭.谨慎性原则探析[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2):45-46. 被引量:1
-
2朱玉林.管理者收购(MBO)剖析[J].经济师,2004(11):86-86. 被引量:1
-
3杨文进.“两型社会”的经济学涵义[J].新华文摘,2009(21):53-56.
-
4解码商业赢利能力[J].商学院,2008(2):77-77.
-
5刘怀德.资产负债率的经济学涵义探讨[J].会计之友,1996(3):30-30.
-
6王素君,余秀江.自然垄断行业实行薄利多销的可行性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24(2):43-45. 被引量:2
-
7徐朝,沈孟康.中国MBO的发展及其理性认识[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10(1):51-52.
-
8由涛.北京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J].科技资讯,2016,14(19):168-169.
-
9杨文进.略论“高成本”的经济学涵义——我国高成本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7):37-46. 被引量:5
-
10张洪.城市空间结构均衡理论及在我国的应用[J].城市问题,2004(5):66-68.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