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现代康复》
CSCD
2001年第4期112-113,共2页
Modern Rehabilitation
同被引文献9
-
1何少钧.运动性疲劳的生化机制与恢复过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1,10(15). 被引量:5
-
2司徒炳坤,卢健.5-羟色胺与中枢疲劳[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12(2):28-31. 被引量:13
-
3覃祖宝,李昌颂.运动性疲劳及其消除[J].体育科技,2000,21(3):51-52. 被引量:7
-
4王守训,魏瑞华,郭健,李桂芝,孙风祥.运动疲劳及其恢复过程中血清酶活性变化[J].潍坊医学院学报,1997,19(1):18-20. 被引量:10
-
5解丽芳,郭义,王玉兴,杨育周.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8,17(1):67-69. 被引量:75
-
6李洁.脂代谢及其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4(4):109-113. 被引量:17
-
7曾秀英.浅谈运动性疲劳的消除[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92-93. 被引量:8
-
8张灏,高顺生.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12(2):72-77. 被引量:43
-
9张卫军.运动性疲劳与恢复研究的进展[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16(3):62-64.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13
-
1王赛.浅析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恢复[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27(S2):189-191. 被引量:5
-
2骆方成.竞技健美操在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性疲劳与恢复[J].内江科技,2008,29(4):36-36. 被引量:1
-
3彭雪涵,陈伟霖.大学生运动性疲劳的机理、判断以及恢复的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6(4):385-388. 被引量:4
-
4黄步林.网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诊断和恢复[J].科教文汇,2008(33):182-182. 被引量:2
-
5高仕红.举重运动员的疲劳消除与恢复探讨[J].山西体育科技,2008,28(4):44-45. 被引量:2
-
6李永辉,于思静,张玉林.高校中长跑运动员疲劳的产生与营养恢复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6):50-51. 被引量:3
-
7陈静,田福军.运动性疲劳与恢复的研究进展之管窥[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30(8):82-83. 被引量:3
-
8吴鹤群,吴琳.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运动性疲劳特征与消除措施的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2(2):66-70. 被引量:3
-
9顾亚静,赵效国,李莉.黑加仑提取物抗疲劳作用与GAT-2、Scd-2基因的关系[J].毒理学杂志,2010,24(2):119-122. 被引量:1
-
10少年……[J].华章(初中读写),2012(3):60-60.
-
1梁依丽.析运动性疲劳的预防及其消除[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2):107-108. 被引量:4
-
2施建蓉,庄剑青,曾兆麟.中医药改善超负荷运动动物机体功能的实验[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8,17(1):69-71. 被引量:23
-
3苏全生,王煜,熊若红,王楠,李爱民.中药红景天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21(2):77-80. 被引量:10
-
4张慧.军事训练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及预防[J].解放军健康,2013(5):10-11.
-
5周玉红.军事训练疲劳产生原因与对策[J].医学信息,2011,24(5):1421-1422. 被引量:1
-
6江建华.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膝部损伤70例分析[J].南通医学院学报,2002,22(3):309-309. 被引量:1
-
7秦小卫.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机制及其消除[J].考试周刊,2008,0(40):113-114.
-
8高亮,崔建华,王琰,吴佩峰,李年华,张钢,李晓莉.3种药物对提高高原人体运动能力的实验研究[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4,35(4):301-304. 被引量:5
-
9田志强.空间认知研究及其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8,11(6):464-468. 被引量:6
-
10祁继良.体育锻炼者与非体育锻炼者在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气体代谢变化特征的比较研究[J].青海体育科技,2004,33(1):1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