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上海金融》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7,共4页
Shanghai Finance
同被引文献18
-
1牟伟明.进入WTO后我国资本市场面临的冲击与对策[J].商业研究,2002(18):134-136. 被引量:2
-
2周宗安.论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风险控制[J].东岳论丛,1999,20(4):31-32. 被引量:1
-
3俞建群.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战略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S1):7-8. 被引量:1
-
4赵晓菊,谈儒勇,汪冰.上海重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制约与对策[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5(4):29-37. 被引量:3
-
5谢联胜.QFII的进入与台湾证券市场对外开放[J].证券市场导报,2001(2):16-19. 被引量:22
-
6王庆华.资本市场开放的目标模式与路径依赖[J].现代管理科学,2006(6):106-108. 被引量:5
-
7肖峻.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研究[J].海南金融,2006(11):10-13. 被引量:9
-
8李健.浅议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J].市场论坛,2007(6):36-37. 被引量:1
-
9《经济月刊》杂志,. 被引量:1
-
10.[N].《中国改革报》,2003年11月3日.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7
-
1宋兆晗.QFII对国内券商运作影响的分析[J].中国国情国力,2004(8):42-45.
-
2陈孜.QFⅡ制度的国民待遇问题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3(4):91-94.
-
3陆娇萍.试论我国的QFII制度[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1):18-19.
-
4季芳.论QFII制度在中国的发展[J].东岳论丛,2007,28(1):203-204. 被引量:2
-
5屈满学.新兴国家证券市场开放的经验及其借鉴[J].甘肃社会科学,2008(1):186-188. 被引量:4
-
6兰宏阳,王军伟.我国金融中心选址及其对轮胎企业的影响[J].轮胎工业,2008,28(9):531-534.
-
7董旭.我国建立国际原油期货市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基于人民币结算的角度[J].中国外资,2011(12):31-32. 被引量:1
-
8杨朝晖,王阿咪,黄解宇,杨再斌.京沪深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J].商业时代,2012(10):138-139.
-
9张可为.沿边跨境金融服务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临沧市为例[J].时代金融,2019(1):45-51. 被引量:1
-
10文晓峰.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QFII制度的完善[J].青春岁月,2011,0(22):187-187.
-
1巴曙松.论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路径选择[J].世界经济,2003,26(3):67-71. 被引量:27
-
2陈金霞.WTO与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报),2004(3):28-31.
-
3宋斌.论中国投资银行的成长之路[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0-45. 被引量:1
-
4俞建群.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战略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S1):7-8. 被引量:1
-
5杨锐.开放资本市场一把悬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空的双刃剑[J].中华儿女,2002,0(16):17-19.
-
6郭福春,陈宏.资本市场开放对证券市场资金供给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3):59-62. 被引量:1
-
7李莉,高洪利,关宇航.我国AH股上市银行投资者关系管理问题[J].中国流通经济,2012,26(9):123-127.
-
8关浣非.论开放中国保险市场[J].保险研究,1996(3):1-3.
-
9胡晋青.山西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思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6,8(4):11-14.
-
10李文增.发展离岸银行业务难在哪[J].金融世界,2012(12):28-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