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衡阳师专学报》
1994年第5期73-76,共4页
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同被引文献54
-
1孙克勤.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教育的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4,13(4):99-103. 被引量:25
-
2王振东.建设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规划世界级的风景名胜地[J].旅游学刊,1999,14(3):46-49. 被引量:5
-
3王德利,冯国群.论黄山大旅游圈的构建[J].旅游学刊,1998,13(6):37-40. 被引量:26
-
4崔凤军,蒙吉军.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设计与实施策略——平遥古城的案例研究[J].人文地理,1999,14(2):11-15. 被引量:61
-
5郭来喜.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旅游课题浅释[J].人文地理,1996,11(S1):17-25. 被引量:21
-
6吴明华.从黄山看我国风景区管理[J].旅游学刊,1996,11(2):44-47. 被引量:7
-
7刘秉升.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以及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和对策──以黄山风景区为例[J].旅游学刊,1994,9(6):39-42. 被引量:16
-
8陈国达.武陵源峰林地貌的成因及其开发与保护[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3,9(3):1-6. 被引量:9
-
9赵樱.泰山旅游产品的开发[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78-80. 被引量:10
-
10朱建安.市场化与规制:世界遗产资源管理模式可能的路径选择[J].中国软科学,2004(6):12-17.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22
-
1朱清,黄德林.从立法上加强对自然遗产保护的若干建议[J].行政与法,2005(10):90-92. 被引量:6
-
2杨效忠,陆林.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地)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06,21(4):51-57. 被引量:12
-
3王惠.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实践模式研究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1):110-113. 被引量:3
-
4杨利丹.中国遗产旅游研究进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29(1):9-14. 被引量:9
-
5苏全有,韩洁.近十年来我国世界遗产问题研究综述[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4):150-152. 被引量:4
-
6苏全有,韩洁.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问题研究述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1):9-16. 被引量:8
-
7冷志明,张铁生.我国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研究进展及展望[J].人文地理,2009,24(6):111-115. 被引量:11
-
8王昕,韦杰,胡传东.中国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研究,2010,29(11):2080-2088. 被引量:61
-
9黄亮.近十年国外遗产旅游研究述评[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3):28-31. 被引量:3
-
10乌永志.文化遗产旅游解说与翻译:评述与启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3):93-97. 被引量:15
-
1张冬颖.烟雨张家界[J].中学语文教学,2014(2):83-84.
-
2周淡念.建设武陵源旅游大市场的思考[J].武陵学刊,1996,31(2):86-88.
-
3吴昊,杨美霞.武陵源风景区学生市场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9):849-851.
-
4杨美霞,周国海.武陵源风景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1):79-81. 被引量:9
-
5于德珍,聂绍芳,李核隆.刍议武陵源风景区管理体制[J].林业经济,2000(5):58-62. 被引量:7
-
6谭石欣,艾志勇.黄龙洞之旅[J].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9(1):31-31.
-
7论文荐介[J].旅游学刊,1994,9(1):55-56.
-
8吴章文,刘民坤.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24(3):1-4. 被引量:7
-
9数字[J].民族论坛,2014(9):66-66.
-
10肖平波.从开发武陵源风景区看湖南森林旅游[J].湖南林业,2001(10):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