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出版发行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5-38,共4页
Publishing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36
-
1张彦艳.新时期校对工作的方式方法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209-210. 被引量:2
-
2陈勇.提高高校学报校对质量的探索[J].编辑之友,2004(S1):50-51. 被引量:3
-
3柳洲,李祖扬.思维类型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6):12-14. 被引量:5
-
4魏雪萍.未来校对应具有的专业素养[J].新闻采编,2004(4):38-39. 被引量:3
-
5马秀萍.出版电子化与校对工作[J].新闻出版交流,2000(5):48-49. 被引量:2
-
6冯自变.学报编校合一的利弊与对策[J].编辑之友,1999(2):23-24. 被引量:12
-
7周奇.试论校对心理[J].出版科学,2005,13(4):35-39. 被引量:5
-
8付敬华.责任校对的责任[J].中国编辑,2005(5):65-66. 被引量:1
-
9易小放.校对活动中的主客体互动[J].出版发行研究,2006(4):67-70. 被引量:1
-
10童华蜂.编校合一的弊端及改进[J].编辑学报,1997,(5). 被引量:2
引证文献6
-
1李颖.校对消亡说质疑[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58-60. 被引量:2
-
2赵连志.校对学原则与原理初探[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9(6):143-147. 被引量:1
-
3霍红琴.出版社校对的现代化管理与质量保障[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2(11):54-55.
-
4周芳,刘洪娥,张大春.我国科技期刊的校对研究及发展趋势[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6,20(5):34-37. 被引量:4
-
5卢小文.报纸出版中校对工作的独特性研究[J].才智,2010,0(23):311-311.
-
6王烨.如何提高出版社图书校对工作质量[J].传播力研究,2021,5(15):124-125.
二级引证文献7
-
1陈嘉伟,李强,吴淑金.医学期刊编校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3):481-484. 被引量:3
-
2梁志建,徐广生,方宇彤.科学期刊编辑工作流程再造探索及实践[J].编辑学报,2005,17(2):94-96. 被引量:10
-
3李颖.“编排合一”说质疑[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3):93-96.
-
4江霞,方玉桂,周春兰,陈伶俐,简若姗.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电子稿件的多元化校对——以《护理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5):658-660. 被引量:6
-
5张,周晓颖,杨红欣,孙喜佳,赵文华.校对职称的变迁在肿瘤学期刊中的意义[J].管理观察,2013(8):124-125.
-
6周远成.现代校对学基本原理及其关系问题[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33(12):114-119.
-
7刘荣英.改善高校学报编辑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3(2):140-143. 被引量:7
-
1郑斐.试论新闻校对的主、客体[J].今传媒,2008,16(11):62-64.
-
2易小放.校对活动中的主客体互动[J].出版发行研究,2006(4):67-70. 被引量:1
-
3王炜.培育校对主体健康心理的应对策略[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7(2):83-85.
-
4坚定不移地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J].城市党报研究,2009(3):1-1.
-
5刘海.出版校对体制改革与校对质量提高[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4(4):132-134.
-
6朱砚,白谦诚.珠江经济台89’新形象[J].视听界,1989(3):30-33.
-
7朱砚,白谦诚.接受新挑战,深化广播改革——评珠江经济台“89′新形象”[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89(4):74-76.
-
8徐建文.校对的“察”与“断”[J].出版科学,2002,10(4):50-50. 被引量:1
-
9张建松.《元史》勘误一则[J].书品,2008(3):83-84.
-
10新闻图片[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7(1):2-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