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风五绝证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目的探索古代医家对中风病急性发病期的中风"五绝"证的认识形成历程。方法通过古代文献的考查,采用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风"五绝"证的文献记载进行分析。结果 (1)中风"五绝"证的认识形成过程:①最早起源于汉代华佗《中藏经·风中有五生五死论》中的"心绝"证;②金代刘元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首载中风"五绝"证的症状;③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提出中风"五脏气闭绝"证;④明代虞抟《苍生司命》一书中首提中风"五绝"证;⑤明代楼英《医学纲目》中将中风的危急重症症状称之为"五脏气绝"证。明清时期医家多称中风"心绝"证、"五脏气绝"证。(2)中风"五绝"证的临床意义:①提示中风病急性发病期出现"五绝"证之一者则预示病情危险,其死亡率在90%以上;②揭示五脏理论在中风病中的具体运用;③提示中风病脑府病损部位;④提示治疗中应采取的措施。结论对中风"五绝"证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认识过程,是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研究的结晶。深入挖掘、整理对中风病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作者 王孝康 王峰
出处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第9期20-21,共2页 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5

  • 1汉·华佗著.中藏经[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 被引量:1
  • 2元·刘守真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 被引量:1
  • 3宋·严用和济生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10. 被引量:1
  • 4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7. 被引量:1
  • 5明·虞抟.苍生司命[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8. 被引量:1
  • 6明·楼英医学纲目[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6:9. 被引量:1
  • 7明·龚贤廷.寿世保元[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6:7. 被引量:1
  • 8明·张介宾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9. 被引量:1
  • 9清·汪启贤济世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7. 被引量:1
  • 10明·李中梓.病机沙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被引量:1

共引文献2

同被引文献21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1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