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视角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关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在学界一直存有争鸣之音,为此我们需要回归马克思的文本,推敲马克思要表达的心意,借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握其社会形态理论的精髓,为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汲取有益养分。
作者
郭晓杰
机构地区
天津师范大学
出处
《延边党校学报》
2014年第3期11-13,共3页
Journal of Yanbian Party School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形态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原则
分类号
A8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4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60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洪光东.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1):23-26.
被引量:9
2
肖潇.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与发展[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5):569-573.
被引量:3
3
高放.
社会主义是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4,6(4):17-23.
被引量:5
4
俞吾金.
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发展道路[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0(2):5-14.
被引量:31
5
庞卓恒.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四次论说及历史哲学意义[J]
.中国社会科学,2011(1):18-28.
被引量:23
二级参考文献
34
1
庞卓恒.
从多样性探寻规律——马克思《历史学笔记》的启示[J]
.历史研究,1994(2):178-192.
被引量: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被引量:372
3
《封建社会本质特征的共同性及其具体形态的多样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封建名实问题讨论文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7-109页.
被引量:1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被引量:1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被引量:1
6
马克思.历史学笔记[M].中央编译局马恩室译.北京;红旗出版社,1992.
被引量:1
7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被引量:4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j.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被引量:1
9
张凌云.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当代社会主义[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1.
被引量:1
10
杜章智.国外对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研究[A].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7-1,总第47辑)[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60
1
段虹.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与唯物史观的升华[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1):57-69.
被引量:6
2
解超,徐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以道路自信?[J]
.思想理论教育,2013(1):20-23.
被引量:7
3
杜彬伟.
公有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体性认识——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视角[J]
.党政研究,2014(6):80-84.
被引量:1
4
李年锦,姚华平.
社会主义民主:政党、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J]
.社会主义研究,2007(4):53-56.
5
赵明义.
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1(3):90-108.
被引量:6
6
魏晓波.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社会形态思想及当代考量[J]
.生产力研究,2012(3):13-14.
7
刘同舫.
马克思人类解放视域中的社会形态理论[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66-70.
被引量:1
8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题组,桁林,唐芳芳.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对接与碰撞——马克思主义发展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新动态[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3,15(1):5-14.
9
屈卓.
探究马克思两种“社会形态”理论对中国发展模式的影响[J]
.时代经贸,2013,11(6):243-243.
10
张洪萍.
中国共产党执政包容性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溯源[J]
.理论导刊,2013(6):43-46.
1
付雨鑫.
论马克思研究社会形态的方法论原则[J]
.理论观察,2016(4):5-6.
2
杨建梓.
“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卢卡奇回归马克思的历程[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3,26(2):11-13.
3
郭奇清,朱斌.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特色[J]
.理论与当代,2010(4):25-27.
4
王晓航.
论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的历史沿革[J]
.现代营销(下),2013(3):111-112.
被引量:1
5
庞仁松,杜建雨.
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中透视人的全面发展[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4):1-3.
6
严文波.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刍议——一种基于经典文本的解读[J]
.学术交流,2017(1):37-40.
被引量:3
7
许耀桐.
从四个方面深刻领会胡锦涛讲话精神[J]
.党的生活(江苏),2012(8):1-1.
8
余楚龙.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探析[J]
.智富时代,2016,0(8X):207-207.
9
胡为雄.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我国现实社会的属性[J]
.新视野,2008(3):7-8.
被引量:1
10
郑作广.
理论创新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闪耀真理光芒[J]
.当代广西,2009(2):14-15.
延边党校学报
2014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