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强权遮蔽下的文人心态——以恽寿平画作为例 被引量: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清初六家之一的恽寿平,由明入清,有着亡国遗民的身份。从其诗文集《瓯香馆集》中可以看出其所具有的反清思想,以及对隐逸的生活追求。而满清皇家鉴藏章的加盖,掩盖了恽寿平画面背后的画家真实的情感。论文以恽寿平诗画为例,简论鉴藏款印对画面原本意味及画家创作时的真实心境的影响,以及强权对文化的侵扰。中国古代有着悠久深厚的文人交游传统,雅集同游园、赏古等活动一样,体现了文人雅士对于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文人聚集在一起诗文唱和、操琴博弈、品茗弄画,来寻找互相之间相同的趣味与精神上的共鸣。历代书画很多内容都反映了交游及雅集的情景。北宋李公麟就曾创作过《西园雅集图》,到明代这一文人思想兴盛的时期,更是涌现许出雅集题材的作品。如沈周的《魏园雅集图》、李士达的《西园雅集图》、吴伟的《词林雅集图》以及陈洪绶的《雅集图》都是以雅集为题材的绘画作品。除了画面内容直接表现交游雅集场景之外,画面上友人之间的相互题跋钤印更体现出文人间友情的往来,以及对思想共鸣的追求。在王朝交替的时代,隐逸田园,雅集交游是文人间寻找思想共鸣的疏解内心苦闷的重要方式。在由明入清的画家恽寿平身上就体现出了这种对交游雅集的精神依赖。恽寿平(1633-1690),号南田,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他开创了没骨花卉画的独特画风,是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在恽寿平五十八年的人生中经历了家庭及王朝的剧烈变动。生于世家的恽寿平,幼年时期就受父辈和祖辈的熏陶,本应饱读诗书积极入世,却在十一岁时遭遇了明王朝的覆灭,与父亲背井离乡,一路躲避战乱侵袭,参加反清斗争,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过被俘及与家人失散的命运。在恽寿平的两首同题五绝《灵隐寺早起登岭上眺望》中写道:空楼眺春霁,远岛红霞�
作者 郝爽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3-205,共3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 1清·恽寿平.《灵隐寺早起登岭上眺望》,《瓯香馆集》卷十,台北.学海出版社,1972年版,第一六八页. 被引量:1
  • 2清·恽寿平.《南田画跋》,朱季海,施立华校勘,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四八页. 被引量:1
  • 3清·恽寿平.《松竹菊花图》,《瓯香馆集》卷九,台北.学海出版社,1972年版,第一四九页. 被引量:1
  • 4清·恽寿平.《夜坐无月》,《瓯香馆集》卷八,台北.学海出版社,1972年版,第一二七页. 被引量:1
  • 5叶鹏飞.论恽南田的没骨花鸟画艺术[J].书画世界,2006(5):4-13. 被引量:6

共引文献5

同被引文献8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