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现代化的承诺塑造现代性的个体,但现实语境要求这个觉醒的个体化身为传统之"善"去完成意识形态使命,也因此这个觉醒的个体时刻体味着身处人群的"烦"。这种"烦"的日积月累逐渐衍生出对于特定人群的怨恨,但个体所处的伦理语境又时刻质疑着这种怨恨的合法性。高加林的尴尬结局、秋芸只能在戏中宣泄郁积之恨,正是这种伦理选择的体现。80年代末期,电影开始突破这一伦理禁忌,宣泄怨恨以致暴力成为银幕的重要景观,并且这种"非如此不可"的宣泄意识随着80年代的终结也戛然而止。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1-108,共8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