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怨恨的个体: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的伦理主体问题 被引量: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现代化的承诺塑造现代性的个体,但现实语境要求这个觉醒的个体化身为传统之"善"去完成意识形态使命,也因此这个觉醒的个体时刻体味着身处人群的"烦"。这种"烦"的日积月累逐渐衍生出对于特定人群的怨恨,但个体所处的伦理语境又时刻质疑着这种怨恨的合法性。高加林的尴尬结局、秋芸只能在戏中宣泄郁积之恨,正是这种伦理选择的体现。80年代末期,电影开始突破这一伦理禁忌,宣泄怨恨以致暴力成为银幕的重要景观,并且这种"非如此不可"的宣泄意识随着80年代的终结也戛然而止。
作者 方秀珍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1-108,共8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 1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张旭东,魏文生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84页. 被引量:1
  • 2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第99页. 被引量:1
  • 3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第19页. 被引量:1
  • 4刘小枫著..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 现代性与现代中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530.
  • 5马克斯.舍勒.《价值的颠覆》,刘小枫编,罗悌伦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3页,第39-40页. 被引量:1
  • 6弗林斯.《舍勒思想评述》,王艽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第57页. 被引量:1
  • 7斯拉沃热·齐泽克.《幻想的瘟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79页. 被引量:3

共引文献2

同被引文献43

二级引证文献1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