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7,共2页
China Brewing
同被引文献73
-
1邓姗.我国调味品生产现状和市场发展趋势[J].江苏调味副食品,2007,24(3):10-13. 被引量:6
-
2张俭波,刘秀梅.食品添加剂的危险性评估方法进展与应用[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9,20(1):45-51. 被引量:14
-
3云振宇,刘文,蔡晓湛,王乃铝,栾晏.我国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食品添加剂使用限量标准的对比分析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9,20(3):43-47. 被引量:14
-
4谢晓非,徐联仓.风险认知研究概况及理论框架[J].心理科学进展,1995,5(2):17-22. 被引量:179
-
5于江虹.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食品科技,2004,29(6):1-6. 被引量:39
-
6赵荣光.中国酱的起源、品种、工艺与酱文化流变考述[J].饮食文化研究,2004(4):62-71. 被引量:8
-
7邓成萍,全明海,张惠.复合调味料的研究进展[J].中国调味品,2005,30(2):7-10. 被引量:26
-
8黄建始.什么是公共卫生?[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1):18-20. 被引量:39
-
9许志晋,毛宝铭.风险社会中的科学传播[J].科学学研究,2005,23(4):439-443. 被引量:19
-
10叶齐方.走出食品添加剂的认识误区[J].上海标准化,2005(9):41-43. 被引量:1
引证文献6
-
1张鹏,刘学文,伍学明.添加剂在调味品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中国调味品,2010,35(3):105-106. 被引量:6
-
2曹静,李蕴成.食品添加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8):7965-7966. 被引量:6
-
3吴正奇,凌秀菊.我国调味品的生产现状和新世纪的发展趋势[J].中国酿造,2001,20(2):1-3. 被引量:14
-
4林祖申.提高低盐固态发酵酱油质量风味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酿造,2001,20(6):1-4. 被引量:13
-
5回智光.中日调味品应用的比较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23,25(4):45-48.
-
6杜建中,孙毅,路贵和.零风险食品诉求不能否认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J].山西农业科学,2019,47(2):289-296.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42
-
1蔡金星,曹小红,刘秀凤.耐盐酱油酵母产乙醇优化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5,26(1):57-59. 被引量:4
-
2林祖申.多菌种发酵是提高酱油、食醋质量的重要途径[J].中国酿造,2005,24(6):1-5. 被引量:35
-
3杨汝德,潘力,郭迪.耐高渗压乳酸菌在酱油酿造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5,21(4):37-40. 被引量:11
-
4陈厚荣,阚建全,杜木英.毛霉型低盐速成豆豉工业化生产工艺与设备[J].包装与食品机械,2006,24(2):42-45. 被引量:1
-
5顾立众.增强酱油色度和香气的混菌制曲新工艺研究[J].中国调味品,2008,33(11):58-60. 被引量:4
-
6钱敏,白卫东,蔡培钿,肖燕清.酵母抽提物的研究概况[J].肉类研究,2009,23(2):84-88. 被引量:9
-
7朱维军,陈月英.我国调味品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中国酿造,2009,28(6):15-17. 被引量:11
-
8顾立众.根霉酯化酶用于酱油增香的优化研究[J].食品科学,2009,30(11):175-179. 被引量:7
-
9张海珍,蒋予箭,陈敏,洪文艳,张鉴平.淋浇工艺对低盐固态酿造酱油风味的影响[J].中国调味品,2009,34(8):91-94. 被引量:6
-
10孙东伟,刘军,牛广杰.水煮味复合调味品工艺研究[J].中国酿造,2010,29(2):149-150. 被引量:2
-
1王九华.台湾省的发酵调味品概述[J].中国调味品,1991(7):7-11. 被引量:1
-
2王可畏,刘岩莲,李晓琼.谈酱油、食醋的感官鉴评[J].中国酿造,2004,23(8):26-27. 被引量:3
-
3傅月华,容耀.黄瓜汁乳酸调味品的研究[J].中国调味品,1994,19(3):16-18.
-
4宋钢.论酿造调味品的新技术及其发展方向(酱油篇)[J].中国酿造,2003,22(2):1-5. 被引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