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公共性:教育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教育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主体性阶段、主体间性阶段与公共性阶段。这种发展不仅仅是思想自身的纯粹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反映。对这一历程的解读和判断,有助于把握当代教育研究的生动的、动态的发展生态。
作者
毕立立
机构地区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出处
《教育导刊(上半月)》
2013年第11期11-14,共4页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关键词
主体
主体性
主体间性
公共性
分类号
G40-09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5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210
同被引文献
5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8
1
孙迎光.
从主体性到公共性: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5):3-6.
被引量:19
2
王策三.
我国十年来教学理论的进展[J]
.教师教育研究,1990,5(2):10-14.
被引量:9
3
许建美,孙元涛.
教育学者如何面对“公共问题”[J]
.教育发展研究,2010,30(10):1-4.
被引量:3
4
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87.
5
金生.
超越主客体:对师生关系的阐释[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7(1):40-42.
被引量:69
6
鲍传友,邓涛.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务教育的公共性[J]
.中国教育学刊,2006(3):10-13.
被引量:13
7
袁祖社.
“公共性”的价值信念及其文化理想[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1):78-84.
被引量:109
8
冯建军编..教育基本理论研究20年 1990-2010[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748.
二级参考文献
35
1
袁贵仁.
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J]
.河北学刊,1988,8(3):23-29.
被引量:30
2
王策三.
对近年我国教学实验的教学论思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6):1-9.
被引量:10
3
金生.
超越主客体:对师生关系的阐释[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7(1):40-42.
被引量:69
4
岳伟,王坤庆.
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2(2):1-6.
被引量:165
5
劳凯声.
教育市场的可能性及其限度[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5-22.
被引量:73
6
刘复兴.
市场条件下的教育公平:问题与制度安排[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3-29.
被引量:64
7
孙元涛.
专业化时代教育学者的生存方式与研究立场[J]
.高等教育研究,2006,27(5):63-67.
被引量:7
8
[英]齐尔格特·鲍曼.通过社会学去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被引量:5
9
[1][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2.
被引量:1
10
杨东平.教育公平是一个独立的发展目标[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5):83.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210
1
张静华.
本科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现状及其效果[J]
.教育发展研究,2019,0(23):10-17.
被引量:38
2
向芬,杨肇祎.
新闻公共性反思:概念源流、理论取用与问题思辨[J]
.全球传媒学刊,2022,9(5):131-145.
被引量:7
3
胡敏.
浅论教育管理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构建[J]
.韶关学院学报,2001,22(10):116-119.
被引量:1
4
张剑锋.
高校管理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J]
.中国林业教育,2009,27(1):54-56.
5
史晓红.
1980年以来我国大陆师生关系研究状况与简要评价[J]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8(2):90-95.
被引量:4
6
李燕.
从独白到对话:知识观的转变是关键[J]
.现代教育论丛,2004(5):38-40.
7
傅小娟.
大众传媒——维护社会公正的渠道[J]
.企业文化(中),2012(7).
8
黄春梅,司晓宏.
传统文化与内隐观念下的师生关系研究[J]
.教育科学,2013,29(1):46-50.
被引量:6
9
赵秀芳,王本法.
社区文化与和谐社区公共性的建构[J]
.湖北社会科学,2014(10):50-54.
被引量:8
10
李燕.
独白:教育交往关系的异化[J]
.当代教育科学,2004(11):17-18.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5
1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G]//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1998:125-126.
被引量:1
2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理论[M].洪佩郁,蔺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49.
被引量:1
3
李洪超.
2010年广州亚运会宣传中的公共情怀[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9):121-123.
被引量:3
4
牛庆燕.
现代性中的人性危机与生态困境[J]
.学术论坛,2012,35(9):48-52.
被引量:5
5
晏辉.
论精神公共性危机及其重建[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2):21-30.
被引量:7
引证文献
1
1
张卫伟.
反思与重塑:高职教师的公共情怀[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9(1):14-18.
1
王舜书.
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促进新乡教育和谐发展[J]
.河南教育(基教版)(上),2008(1):7-8.
2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教育公平[J]
.江西教育(管理版)(A),2007(4):9-9.
3
宋凤琴.
促进教育和谐发展试述[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19(4):16-17.
4
史战芳.
工科院校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J]
.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6,15(6):84-87.
被引量:1
5
陶西平.
以人为本,促进学校教育和谐发展的十条法则[J]
.素质教育大参考,2006(04A):4-6.
6
王新兰.
浅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J]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4(26):298-298.
7
王爱杰,盛美兰.
加强学校道德教育,促进学校教育和谐发展[J]
.新课程(教研版),2014,0(7):92-92.
8
罗春潮,莫碧珍.
闲暇教育:教育和谐发展的新视野[J]
.广西教育,2008(21):52-53.
被引量:1
9
杨彦颖.
积极实施教育改革创新 全面推进教育和谐发展[J]
.安徽教育,2009,0(S1):19-20.
10
陈雪琴.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发展的有效性[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11):286-288.
被引量:1
教育导刊(上半月)
2013年 第1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