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了解之同情”与走进人物的心灵——关于人物研究的片段思考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人物研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领域。研究历史人物,应秉持"了解之同情"的理念,通过重回历史现场、重塑历史语境,努力走进人物的心灵,以期发现史料之外的丰富历史信息。要做到这一点,似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极力做足史料功夫;不遗余力约束治史的主观性;从人性的视角研究历史;想方设法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如此所为,或许能更全面地把握研究对象,为人物研究开辟新天地、开拓新境界。
作者
史代罗
机构地区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兰州学刊》
CSSCI
2013年第1期38-42,共5页
关键词
史料
人物研究
历史研究
分类号
K061 [历史地理—历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9
共引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8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9
1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M]//傅斯年选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被引量:5
2
汤普森著.谢德风,孙秉莹译.历史著作史(下册,第3分册)[M].商务印书馆,1996:457.
被引量:1
3
胡适.无心肝的月亮(1936年)[M].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9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68.
被引量:1
4
沃尔什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哲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9.
被引量:1
5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R].陈美延.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M].279,279-280,280,279.
被引量:1
6
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347.
7
比尔德.那个高贵的梦想[M].美国历史评论(第41卷,第1期):87.
被引量:1
8
钱穆著..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69.
9
章太炎.再与人论国学书[M].章太炎全集(第4册):355.
被引量:1
10
布洛赫著.张和声,程郁译.历史学家的技艺[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105,51,51.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5
1
王凤青.
论傅斯年学术思想的嬗变[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9(5):120-122.
2
朱发建,李婷婷.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科学人文主义”史学思想述论[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2):64-69.
3
王晴,李介一.
从《元画全集》的编辑谈古代绘画整理出版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出版,2014(15):24-26.
4
陈义报.
《清华学报》中的“书评”[J]
.科技与出版,2016(5):122-126.
被引量:1
5
杨海文.
文献学功底、解释学技巧和人文学关怀——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般问题意识”[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6):9-15.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
8
1
马忠文.
时人日记中的光绪、慈禧之死[J]
.广东社会科学,2006(5):129-136.
被引量:12
2
马忠文.
许宝蘅与溥仪[J]
.博览群书,2011(9):102-107.
被引量:3
3
马忠文.
从清帝退位到洪宪帝制——《许宝蘅日记》中的袁世凯[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6-74.
被引量:4
4
桑兵.
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1):85-96.
被引量:28
5
张青飞.
《许宝蘅日记》中的京剧史料[J]
.戏剧文学,2015(1):135-138.
被引量:2
6
柳向春.
許寶蘅與《掌故叢編》[J]
.版本目录学研究,2016(1):507-518.
被引量:1
7
王建涛.
许宝蘅先生与故宫[J]
.中华书画家,2016,0(1):70-73.
被引量:1
8
杨奎松.
关于民国人物研究的几个问题——以蒋介石生平思想研究状况为例[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6,53(3):101-112.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1
1
宋永林.
许宝蘅:近代中国旧式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J]
.创意城市学刊,2020(1):214-221.
1
龚连英.
论陈寅恪“神游冥想、了解之同情”的史学意蕴[J]
.湖北社会科学,2012(1):102-105.
被引量:1
2
何刚.
是“征服者”,还是真学者?——就五十年代的郭沫若与王维江先生商榷[J]
.学术探索,2010(1):103-107.
3
宋洪兵.
论熊十力的“韩非学”研究——兼及“了解之同情”何以可能?[J]
.求是学刊,2013,40(5):14-22.
被引量:1
4
屈锦娟.
穆麒茹——不断开辟新天地[J]
.黄埔,2001(1):29-30.
5
张建民,鲁西奇,刘军.
“了解之同情”与人地关系研究[J]
.史学理论研究,2002(4):15-25.
被引量:18
6
陈怀宇.
陈寅恪与赫尔德——以了解之同情为中心[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4):20-32.
被引量:23
7
李美荣.
金代学者的文化传承——以李纯甫为中心的考察[J]
.史志学刊,2015(2):30-35.
被引量:1
8
张三夕.
一位有意于致中和之中国学人──读麻天祥博士著《汤用彤评传》[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9(2):121-122.
被引量:1
9
高小康.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术创新[J]
.河北学刊,2008,28(3):185-187.
被引量:4
10
梁春燕.
再评李渔:“帮闲”或是勇士[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3):24-29.
被引量:2
兰州学刊
2013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