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隋唐时期对外交往中的登州海道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登州海道,是指从山东半岛北端的古登州港(今蓬莱),通过庙岛群岛岛链,链接辽东半岛,转至朝鲜半岛、日本群岛的古代海上航线。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至隋唐时期,登州海道成为古代中国与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交流的重要路线,日本先后有多批遣隋使、遣唐使经由此至登州登陆,朝鲜半岛各国的朝贡使团更是频繁往来于这条航线。由此看出,登州海道在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作者
刘璐
机构地区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3年第5期157-158,共2页
关键词
隋唐时期
登州海道
对外交往
分类号
G03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27
同被引文献
37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9
1
《登州古港史》编委会编..登州古港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269.
2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6472.
3
祁山.登州与海上丝绸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被引量:1
4
陈尚胜著..中韩交流三千年[M].北京:中华书局,1997:257.
5
(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被引量:21
6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M].南京: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刻本..
被引量:2
7
(宋)李防 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被引量:7
8
刘凤鸣编著..山东半岛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98.
9
曹中屏.古代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与登州古港[C].登州古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27
1
王国强,邹桂香.
西学汉籍东传日本述略[J]
.图书与情报,2004(5):51-54.
被引量:1
2
涂绪谋.
唐进士“新兴阶级”性对党争的影响存疑——《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学习札记[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6):110-116.
3
孙冬虎.
辽金时期环北京地区生态环境管窥[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15.
被引量:3
4
张中秋.
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选择比较[J]
.政法论坛,2006,24(4):43-53.
被引量:9
5
郝祥满.
北宋与日本之间的“国书”及国交性质的探讨[J]
.云南社会科学,2007(2):126-129.
被引量:4
6
吴松弟,王列辉.
唐朝至近代长江三角洲港口体系的变迁轨迹[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2):98-109.
被引量:14
7
牟振宇.
南宋临安城寺庙分布研究[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1):95-101.
被引量:6
8
湛贵成.
闭关锁国时期日本对清商的政策[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2):139-141.
被引量:1
9
张中秋.
对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透视──以它们成败得失的原因为对象的比较[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14(3):31-43.
被引量:3
10
徐永杰.
浅论宁波争贡事件的原因[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3):110-114.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37
1
王天良,郑宝恒.
历史上的泉州港[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22(S1):74-84.
被引量:5
2
朱亚非.
山东早期的纺织业与北方海上丝绸之路[J]
.管子学刊,1993(1):47-52.
被引量:4
3
杨昭全.
北宋、辽时期的朝鲜华侨[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0(2):15-21.
被引量:2
4
孙光圻.
公元8~9世纪新罗与唐的海上交通[J]
.海交史研究,1997(1):30-42.
被引量:7
5
陈尚胜.
明朝初期与朝鲜海上交通考[J]
.海交史研究,1997(1):43-52.
被引量:5
6
崔越.
胶州湾古港遗址文化遗产保护探析[J]
.黑龙江史志,2015(9):341-342.
被引量:3
7
朱龙,董韶华.
登州港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9-23.
被引量:9
8
李政,曾坚.
胶东传统民居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沿海聚落文化生成机理研究[J]
.建筑师,2005(3):69-73.
被引量:6
9
袁晓春.
对山东蓬莱发现高丽青瓷的思索[J]
.东疆学刊,2006,23(3):32-35.
被引量:5
10
陆芸.
海上丝绸之路在宗教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9-14.
被引量:17
引证文献
1
1
田圣宝.
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述评[J]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8(1):110-116.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
1
崔岩.
新局势下的东北亚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兼论中日经济合作的新机遇[J]
.日本问题研究,2019,33(2):3-12.
被引量:2
2
刘良忠,柳新华,贺俊艳.
海上丝绸之路北方航线背景下中韩跨海通道建设初探[J]
.中国海洋经济,2020(1):42-63.
1
魏志江,魏珊.
论宋丽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文化交流[J]
.东疆学刊,2017,34(1):89-95.
被引量:4
2
梁媛.
中日文化交流中的洛阳[J]
.山西青年,2016,0(4):135-136.
3
马陶然.
借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推进青海文化产业发展[J]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1):1-4.
被引量:2
4
刘莉.
登州港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海丝申遗意义[J]
.中国民族博览,2015,0(9):83-84.
5
于赓哲.
外来文化对唐人生活的影响[J]
.紫禁城,2014,0(10):90-99.
6
蓬莱的文化名片[J]
.商周刊,2003,0(29):10-10.
7
汪谦干.
“登州港与中韩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
.安徽史学,2004(5):112-112.
8
霍巍.
文物考古所见古代青海与丝绸之路[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1):10-15.
被引量:9
9
岳正.
大国崛起的地理因素[J]
.世界军事,2007,0(5):4-8.
10
蒋元重.
西方宗教的传播与青州现代文化的发展[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20(1):15-17.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3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