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DIC的发病机制与诊治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
1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作者
贺石林
机构地区
湖南医科大学止血生理实验室
出处
《湖南医学》
2000年第5期349-352,共4页
Hunan Medical Journal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39370 656
39830 1 80 )
关键词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分类号
R554.8 [医药卫生—血液循环系统疾病]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280
同被引文献
103
引证文献
18
二级引证文献
89
参考文献
4
1
杨寅柯,肖苏红,贺蓉,邓常青,陈筱春,何晓凡,李俊成,贺石林.
低分子量肝素对大鼠内毒素休克的保护作用[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6,8(3):132-135.
被引量:10
2
第七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几项诊断参考标准[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00,21(3):165-168.
被引量:249
3
贺石林.
组织因子途径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9):556-558.
被引量:12
4
贺石林,熊石龙,贺蓉,何晓凡,刘发益,汉建忠,李俊成.
FⅫa受抑稀释凝血活酶试验反映凝血过程的研究[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00,21(3):118-121.
被引量:14
二级参考文献
3
1
许建平,肖苏红,贺蓉,邓常青,李俊成,贺石林.
PTX对内毒素休克大鼠血浆TNF、TF及TFPI的影响[J]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6,12(3):286-287.
被引量:5
2
文志斌,肖苏红,何晓凡,熊石龙,李俊成,贺石林.
脑出血患者血浆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含量变化及其意义[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6,8(11):664-665.
被引量:13
3
李家增,血液实验学,1997年,346页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280
1
袁二伟,曲海新,张雅静,魏建和,郭华贤.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概述[J]
.医学信息,2017,30(15):30-32.
2
陈真英.
血必净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0例[J]
.陕西医学杂志,2008,37(6):732-733.
被引量:5
3
许福祥,戴晓勇,杨晓英.
探讨普通肝素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与治疗[J]
.中国医药指南,2005,3(7):749-751.
4
郁丽亚.
凝血功能检查在重型肝炎中的临床意义探讨[J]
.中外医疗,2008,27(23).
5
顾猛,刘春霞,张孔志,张虹.
血栓前体蛋白、P选择素和D-二聚体三者联检在早期DIC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8,18(3):420-422.
被引量:6
6
陈华军,杨学忠,陈涛,钱明江.
DIC52例诊治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08,6(22):201-202.
7
王艳春,吕莉,沈楠.
重组水蛭素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5,26(2):109-113.
被引量:1
8
黄娟,吴琼,冯方方,蔡晓立,操传琴,白梅.
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抢救体会[J]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2,31(1):69-71.
被引量:6
9
段艳锋,陈百坚,吴晓新.
血栓前状态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与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3):650-652.
10
张睿娟,刘秀娥,杨林花,于斌.
蛋白C检测在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意义[J]
.白血病.淋巴瘤,2008,17(2).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103
1
金其贯,李宁川,孙新荣,黄叔怀.
牛磺酸对大运动量训练后大鼠内皮细胞内分泌功能的影响[J]
.体育科学,1999,19(6):90-93.
被引量:22
2
田振军.
不同运动负荷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对左心室内皮细胞形态影响的实验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14(1):47-49.
被引量:4
3
梁志强,邓道善,廖进昌.
长期游泳运动后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改变[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31(4):80-81.
被引量:4
4
王岸柳,温祥云,刘国贞.
急性缺氧对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4,25(2):189-192.
被引量:10
5
胡波,王珂.
血浆-D二聚体及FDP检测在DIC诊断中的意义[J]
.重庆医学,2004,33(11):1666-1668.
被引量:27
6
赵建华,林俊杰,马讯,赵文玲.
肺心病血栓前状态的抗凝干预[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6):902-903.
被引量:4
7
张臣,邢之华,刘卫平,谭海彦,蔡昌龙.
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血浆ET和血清NO的变化[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6):508-509.
被引量:12
8
刘大男,何作云.
运动锻炼对血脂异常患者血清黏附分子、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11):678-681.
被引量:16
9
胡亚哲,程邦昌,王和平,扈盛.
运动性心肌肥大心脏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变化[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5,23(1):35-37.
被引量:9
10
田振军.
有氧运动对大鼠血睾酮、皮质醇、HDL、LDL Ang Ⅱ和心肌收缩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1):28-31.
被引量:23
引证文献
18
1
关巍.
慢性肺心病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6例临床分析[J]
.临床荟萃,2004,19(20):1163-1164.
被引量:6
2
胡波,王珂.
血浆-D二聚体及FDP检测在DIC诊断中的意义[J]
.重庆医学,2004,33(11):1666-1668.
被引量:27
3
徐英,张铮,马明洲.
急诊ICU患者发生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对策[J]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7):1935-1936.
被引量:1
4
王振江,赵亚楠.
慢性肺心病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5例临床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06,9(1):62-63.
被引量:1
5
徐英,徐燕丽,马明洲,张铮,朱进.
危重病患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治[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10):921-923.
被引量:12
6
胡莲清,林霓阳,翁立坚,郭继忠,林震.
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与治疗[J]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0):2830-2831.
7
田振军,刘辉,张志琪.
运动与VEC的生物学研究进展[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6):524-527.
8
付黎明,窦芳,李波.
外科ICU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特点及治疗[J]
.中国医学创新,2010,7(36):56-57.
被引量:1
9
李锦荣,何秋贤,何日德.
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纤溶动态变化的研究分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9):1133-1135.
被引量:8
10
甘明,刘剑荣,廖永强,覃广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新生儿凝血与纤溶的改变及临床意义[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8):2277-2278.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
89
1
黄文卿,张巍,马建荣.
早产儿肺出血高危因素的临床研究[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20(6):726-728.
被引量:7
2
杨曦,吕学奇.
恶性肿瘤与血栓形成相关性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0(11):120-121.
被引量:2
3
袁二伟,曲海新,张雅静,魏建和,郭华贤.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概述[J]
.医学信息,2017,30(15):30-32.
4
张万胜,田刚.
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患者血FDP、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2014,0(30):351-352.
被引量:1
5
朱俊,阳辉.
血栓的药效研究思路与方法[J]
.亚太传统医药,2009,5(1):116-118.
6
范春芝,孙静,徐涛,温朝阳.
超声引导下犬下肢深静脉血栓动物模型的构建[J]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1,8(12):2466-2471.
被引量:6
7
刘政,侯玉芬,周涛.
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5,11(5):451-453.
被引量:7
8
曹晓英,邓晓韬.
D-二聚体测定在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高凝状态的应用[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11):1089-1089.
9
余绍青,闵定宏,陈国安,尹林.
晚期恶性肿瘤合并脓毒血症病人血浆TFPI及TF含量的变化[J]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5,45(5):18-20.
被引量:2
10
李康,杨冬华,汤绍辉.
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意义[J]
.重庆医学,2005,34(11):1688-1689.
被引量:1
1
韩万水.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与诊治[J]
.医学综述,1997,3(4):185-186.
2
卢维晟,潘志红.
老年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诊治的新进展[J]
.上海医药,2012,33(22):3-7.
被引量:7
3
聂梅兰.
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诊治[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9,26(4):469-469.
4
戴云海.
多重耐药性结核病的现状、机制与诊治[J]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1995,18(5):32-34.
5
李珏,刘立新.
药物性肝损害发生机制与诊治进展[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38(7):656-659.
被引量:19
6
仇美华,叶俏.
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研究进展[J]
.国际呼吸杂志,2015,35(11):863-868.
被引量:5
7
赵克开,缪晓辉.
儿童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与诊治[J]
.中华儿科杂志,2014,52(8):583-585.
被引量:5
8
刘新光.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与诊治[J]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4,2(6):11-15.
被引量:3
9
刘岩,蔡小兵,董长城.
迷走依赖型房颤的机制与诊治[J]
.中国医师杂志,2000,2(10):602-603.
10
王鸿,候洪.
急性胸痛的发病机制与诊治原则[J]
.重庆医学,2008,37(12):1363-1364.
被引量:4
湖南医学
2000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