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7-59,共3页
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同被引文献105
-
1章琰.大学技术转移中的界面及其移动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3,21(z1):25-29. 被引量:22
-
2魏斌,汪应洛.高校与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联盟机制——合作对策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1,15(1):67-69. 被引量:17
-
3孙百俊.关于高校校办产业定位问题研究[J].社科纵横,2007,22(4):165-166. 被引量:3
-
4傅廷斌,李建平.高校与企业结合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较好抉择[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9,11(6):24-28. 被引量:6
-
5傅崇伦,韩春林,艾兴政.发达国家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7,9(3):27-29. 被引量:13
-
6<高校技术转移的机理,过程和政策分析>课题组.提高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对策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7,9(2):12-17. 被引量:7
-
7<高校技术转移的机理,过程和政策分析>课题组.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动态过程的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7,9(1):23-28. 被引量:10
-
8庄裕美.对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几点思考[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6,8(2):80-82. 被引量:1
-
9郭晓川.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现状评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6,8(3):25-29. 被引量:19
-
10褚超孚,葛周芳.高校科技成果商品化途径之探索──浙江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案例调查[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5,7(4):26-29. 被引量:1
引证文献8
-
1刘宇宸,刘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博弈模型[J].价值工程,2008,27(5):39-41. 被引量:1
-
2刘威,陈艾菊.高校与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7):246-248. 被引量:4
-
3高锡荣,张钟昱.高校教师的成果转化意识及其结构效应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9,27(12):1877-1884. 被引量:12
-
4常国辉.科技成果转化中科技人员激励问题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5,0(4):49-49. 被引量:1
-
5姚俊兰,姜富明,周文泳.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系统优化[J].科技与经济,2018,31(5):1-5. 被引量:6
-
6王立胜,李靖.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的路径探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6):1-13.
-
7周文泳,宋蕴璞,徐旺盛.基于ISO9000标准的高校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若干问题探讨[J].上海管理科学,2003,25(3):30-31. 被引量:6
-
8原长弘,杨鹏,惠龙,陆震宇.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新进展:1994~2002[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5(6):94-101. 被引量:26
二级引证文献56
-
1黄彬彬,周达,陈明明,林蓓茜.产教融合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索——以厦门H高校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4(3):177-180. 被引量:1
-
2周娟.试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对策及其完善[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8,10(2):80-82.
-
3周文泳.高校开展科研项目校内监理的探讨[J].上海管理科学,2005,27(2):61-62. 被引量:3
-
4杨京京,刘明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25(8):124-125. 被引量:19
-
5周文泳,陈守明,尤建新.论科学研究的质量改进模式[J].科学管理研究,2005,23(6):54-57. 被引量:19
-
6张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另类思考[J].科学学研究,2005,23(6):811-815. 被引量:6
-
7徐鹏杰.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60-62. 被引量:6
-
8周文泳,蔡三发,尤建新.论高校研究生科学研究的质量管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57-59. 被引量:6
-
9周凤华,朱雪忠.资源因素与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5):87-94. 被引量:39
-
10王永斌,蔡中宏.面向创新型甘肃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甘肃高校科技资源现状及其优化配置[J].科技与管理,2008,10(3):120-122.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