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道—德”生态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必须对"道"与"德"进行生态式诠释。"道"是"德"的前提,"德"是"道"的分享,个体必须既有"道"又有"德"才具有道德。道德感的式微与道德践履的日渐缺失已成为当下社会遭遇的普遍困境。这既是传统思想对现代个体道德感的消解,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追名逐利对"道"的僭越,更是现时代多种思潮相互激荡的结果。个体道德的重塑与道德社会的重构必须基于"道—德"的生态理论范式。一是要完善道德教育,积极培育现代人的道德感;二是要建立奖惩机制,形成"德—得"生态的良性循环;三是要净化社会环境,形成"遵道贵德"的良好社会风尚。从而,在"道—德"的生态互动中达到个体与社会至善。
机构地区 不详 江西南昌
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31-35,共5页 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道德社会影响力研究”(项目编号:11BZX066) 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道一德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3

二级参考文献15

  • 1竹立家.关系、利益与价值[J].岭南学刊,1996(1):61-64. 被引量:2
  • 2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被引量:5
  • 3辛战军著.《老子译著》,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被引量:1
  • 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馆1996年版,第9页. 被引量:1
  • 5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转引《康德文集》,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54页. 被引量:1
  • 6秦晖.不仁不义的帝制和亦道亦德的宪政:辛亥之变的价值观基础[N].南方周末,20ll-08-25. 被引量:1
  • 7赵岐.《孟子注疏·题辞解》,第6页. 被引量:1
  • 8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被引量:723
  • 9.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被引量:368
  • 10黑格尔 贺麟 译.《精神现象学》下卷[M].商务印书馆,1996年.. 被引量:14

共引文献91

同被引文献5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