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刑罚的个体心理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刑罚的个体心理效应是指犯罪人在受到刑罚惩罚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它具有正、负双向性,正向效应包括痛苦与恐惧、得不偿失、良心谴责和悔改等心理;负向效应包括抵触、对抗、适应和动机恶化等心理。实施刑罚应追求最大的正向心理效应和最小的负向心理效应。影响刑罚的个体心理效应的因素是众多的,归纳起来可分为创制、适用和执行三个方面因素。
作者
吴闻
机构地区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出处
《社科纵横》
2013年第1期67-69,共3页
Social Sciences Review
关键词
刑罚
个体
心理效应
影响因素
分类号
D924 [政治法律—刑法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姜绪平,荣道福.
论刑罚对犯罪人的心理效应[J]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5):171-175.
被引量:4
2
吴真文.
刑罚制度的公正性设计[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25(5):73-76.
被引量:1
3
李军.
对影响刑罚心理效应相关因素的分析[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343-345.
被引量:2
4
贝卡里亚;黄冈.犯罪与刑罚[M]{H}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被引量:1
5
孙秋杰.
论刑罚的及时性与社会心理效应[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3(3):106-109.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7
1
曲三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刑法伦理观探要[J]
.中外法学,1989,1(2):35-37.
被引量:2
2
但伟,丁星渝,陆向前.
论我国减刑、假释制度的立法完善[J]
.法律适用,2005(4):32-35.
被引量:6
3
王祥磊,金瑞芳.
减刑和假释过程中的程序缺位和补正[J]
.新疆社科论坛,2005(3):58-61.
被引量:9
4
刘志伟,左坚卫.
徘徊在公正与功利之间的我国缓刑——对我国缓刑立法与司法的反思[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1):14-18.
被引量:6
5
[2](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被引量:4
6
罗大华,何为民,解玉敏,著.司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58-259
被引量:3
7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被引量:2
共引文献
6
1
汪勇.
刑罚与预防犯罪关系辩——对刑罚预防观念的反思[J]
.法治研究,2009(6):47-52.
被引量:3
2
郭虹.
刑罚轻缓化的法律心理学探析[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2(1):84-88.
3
尹燕红.
论刑罚的犯罪预防功能[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4):95-97.
4
徐伟.
刑罚正性心理效应的影响因素及其实现路径[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15(6):107-118.
被引量:8
5
龙智.
探讨刑罚及时性的实施原则[J]
.法制博览,2017(24):158-158.
6
杨胜平,龙智.
论刑罚及时性[J]
.法制博览,2017(30):229-229.
1
刘怡达.
公民权利保障与规范视阈下的网络反腐制度化路径[J]
.廉政文化研究,2013,4(6):36-41.
被引量:1
2
马润凡.
试析互联网对我国公民社会政策参与的正向效应——兼论政府回应跟进的对策[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5(4):12-14.
被引量:1
3
韩轶.
试论惩罚犯罪的刑罚目的[J]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5(1):13-17.
被引量:5
4
余欣喜.
关于我国刑法中增设非法行刑罪的建议[J]
.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1,9(1):80-81.
5
韩天森.
犯罪是最危险的违法行为[J]
.现代法学,1980,2(1):67-69.
6
赖早兴.
刑法中的“赔偿(经济)损失”[J]
.求索,2005(5):50-52.
被引量:4
7
钟儒洋,黄力波.
职务犯罪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
.行政与法,2000(6):51-52.
8
邵高涵.
服刑人员法律援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学习月刊,2013(24):58-59.
9
潘飚.
论我国计算机犯罪的表现及其防治[J]
.企业经济,2003,22(5):128-129.
10
张瑞华,张灵秀.
如何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22-22.
社科纵横
2013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