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工业题材"的说法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国际效仿性和历史阶段性,新世纪以来的工业写作因过多因袭了建国初期的模式规定而缺少活力。作家关注工人失去"主人翁"地位后的生存压抑,却疏于对"工业"希望之渲染。作家的思维意识框定了他们的表现对象,从而遮蔽了对工人阶级与生俱来的欢愉和亮色的书写。当下工业写作在对象、取材、方法等方面的多元构成使其成为富有建设性的存在,虽尚有诸多不足,但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9-204,共6页
Social Science Journal
基金
辽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L08AZW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