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二十一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2
出处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8-80,共3页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同被引文献7
-
1陆玉麒,佘之祥.安徽沿江地区的区域发展特点与开发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7(4):304-309. 被引量:6
-
2周克瑜.论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市场体系的互动与协调发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9(3):18-20. 被引量:2
-
3谷人旭,殷为华.论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的形成及其核心城市上海的功能定位[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1):27-31. 被引量:21
-
4周一星,杨家文.九十年代我国区际货流联系的变动趋势[J].中国软科学,2001(6):85-89. 被引量:36
-
5石忆邵,张洪武.长江三角洲城市综合竞争力与区域优势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2(1):17-21. 被引量:39
-
6唐嫦燕.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J].图书馆论坛,2001,21(5):48-50. 被引量:27
-
7周振华.论长江三角洲走向“共赢”的区域经济整合[J].社会科学,2002(6):12-16. 被引量:24
二级引证文献39
-
1许洪范.中国不同区域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29(6):9-11. 被引量:1
-
2金红勤,郑旭峰.京津冀区域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探讨——基于河北视角的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S1):184-186. 被引量:6
-
3王纪勋.物流产业发展与江苏经济增长[J].价值工程,2007,26(3):69-71. 被引量:7
-
4朱晓琴,员立亭,郭锦芳.西部欠发达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初探[J].商洛学院学报,2008,22(4):92-96. 被引量:2
-
5金红勤.借势造力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基于河北视角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21(5):21-23.
-
6金常飞,李国强,李婕.基于panel data的区域物流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30(6):736-738. 被引量:2
-
7李佳成,鞠颂东,陈默涵.面向用户网络的物流网络自适应运作初探[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4):24-30. 被引量:4
-
8张敏.安徽省物流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1):88-91. 被引量:1
-
9王利,江丽鑫.物流量统计量纲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9):801-804.
-
10莫鸿,陈圻.基于灰色理论的中国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关联度研究[J].价值工程,2011,30(28):27-29. 被引量:5
-
1费孝通.世纪之交的长江三角洲[J].沿海经济(江苏),1998(5):6-7. 被引量:1
-
2车慈慧,彭庆环.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态势及对珠江三角洲的启示[J].国际经贸探索,1996,12(5):69-74.
-
3潘力剑.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及城市化的必要[J].经济管理,2001,27(17):55-57. 被引量:2
-
4陈亦根.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新态势[J].中国对外贸易,1991(11):4-5.
-
5数字[J].今日中国,2004,53(9):9-9.
-
6于祥年.依托长江三角洲 扩大沪港经济合作[J].世界经济研究,1991(1):4-6.
-
7师心舟.走长江三角洲发展联动新路子[J].上海综合经济,2002(12):10-11.
-
8张锋.经济全球化和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发展[J].上海管理科学,2000,22(6):7-9.
-
9施倩,宁越敏.长江三角洲北翼外商投资的特点与效应分析[J].经济地理,1996,16(4):27-31. 被引量:14
-
10李善同,冯杰.第三十四章 长江三角洲[J].中国经济展望,2003(1):475-4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