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油滑与理论:鲁迅与茅盾“左联”时期创作的不同取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鲁迅与茅盾在走向左翼文学的过程中,文学取向明显不同:鲁迅的创作经历了由"很认真"到"油滑"的变化,"油滑"是鲁迅"左联"时期创作上的一大特点;茅盾的创作则经历了由"写实"向"理论"的转化,强调运用革命"理论"来分析现实,获得主题,是茅盾"左联"时期形成并支配了他此后创作的主导性思维。
作者
聂国心
机构地区
广州大学俗文化研究中心
出处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6-140,共5页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
基金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GD11CZW13)
关键词
油滑
理论
鲁迅
茅盾“左联”时期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5
共引文献
34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5
1
鲁迅.《故事新编》序言[A].鲁迅全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41;341;342;341;342.
被引量:2
2
鲁迅.360328(日)致增田涉[A].鲁迅全集:第十三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59.
被引量:1
3
茅盾.从牯岭到东京[A].茅盾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176.
被引量:5
4
钱杏郝.茅盾与现实[A].孙中田,查国华.茅盾研究资料(中)[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01.
被引量:1
5
茅盾.中国苏维埃革命与普罗文学之建设[A].茅盾全集:第十九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308.
被引量:1
6
茅盾.《地泉》读后感[A].茅盾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1-332.
被引量:2
7
茅盾.我的回顾[A].茅盾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被引量:3
8
茅盾.回顾[A].茅盾全集:第二十三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173;173.
被引量:1
9
茅盾.《子夜》后记[A].茅盾全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553.
被引量:1
10
茅盾.我怎样写《春蚕》[A].茅盾全集:第二十三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214;215.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34
1
尹捷.
“山穷水尽疑无路”——《一千八百担》的荒年叙事与皖南农村社会分析[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4(S2):101-108.
被引量:3
2
石芳庆.
出自生活还是出自理念——从茅盾的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看《子夜》的所谓“主题先行”[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5(1):77-82.
被引量:2
3
舒欣.
三十年代茅盾都市小说的现代性及其影响[J]
.中国文学研究,2004(3):83-87.
被引量:1
4
徐小凤,余先萍.
论茅盾笔下时代女性的精神悲剧——兼与五四时期女性作比较[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22(4):75-77.
5
钱理群.
构建无产阶级文学的两种想象与实践[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6):1-16.
被引量:13
6
王锺陵.
20世纪30年代中国小说理论之变迁[J]
.学术交流,2006(4):146-153.
7
黄悦.
关于“两个口号”论争的深层意蕴[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4):121-126.
被引量:3
8
秦艳华.
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出版“二重逻辑”的历史考察[J]
.山东社会科学,2007(4):35-38.
被引量:1
9
李钧.
超越五四的努力——重读茅盾1930年代的三部长篇小说[J]
.齐鲁学刊,2007(6):87-90.
被引量:2
10
敖忠.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与艺术规律——重读鲁迅《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9(5):70-73.
1
徐明华.
鲁迅与茅盾的小说风格管见[J]
.鲁迅世界,2000(1):17-20.
2
林传祥.
鲁迅与茅盾的交往及其史料[J]
.中国档案,2002(2):54-56.
被引量:1
3
鲁雪莉,王嘉良.
地域文化背景与作家的文学个性差异——吴越文化视域中的鲁迅与茅盾[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3,33(5):47-51.
4
王志强.
从《闲情赋》看文学价值的不同取向[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1(2):59-60.
5
李雪.
鲁迅与茅盾历史小说的叙事学比较——以《铸剑》与《豹子头林冲》为例[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4(5):26-27.
被引量:1
6
周励.
长夜漫漫两相知──关于鲁迅与茅盾的友谊[J]
.新文学史料,1999,0(2):171-179.
7
李继凯.
向“沉重”的人生致敬[J]
.鲁迅世界,2002(3):48-50.
8
李希凡.
“京味儿”小说[J]
.文艺研究,1988(4):30-44.
被引量:1
9
韩日新.
鲁迅与茅盾历史小说比较[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3):56-60.
10
沈晓梅.
王小波的叙述之趣[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12):16-17.
广西社会科学
2012年 第1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