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为儿科临床常见的后天获得性心脏病,其发病机制包括:病毒的直接损伤、免疫机制、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作用以及能量代谢机制。柯萨奇B组病毒(coxsackie virus,CVB)为其主要的病原体[1]。同时腺病毒在VMC患者中也有很高的检出率[2]。现就VMC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出处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0期49-51,共3页
Journal of Pediatric Pharm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