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五行学说的起源看五脏五行属性演变及其意义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五行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自然界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用以识别、归纳各种事物的自然属性。本文从探究五行学说的起源入手,把握五脏五行配属的演变脉络,揭示五行学说的科学内涵,以此说明五行学说对目前的中医临床仍旧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作者
刘西建
机构地区
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出处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8-9,共2页
Journal of Shanx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五行学说
五脏
演变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0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68
同被引文献
29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9
1
田代华.
五行学说是制约中医理论发展的关键因素[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2):96-97.
被引量:7
2
刘宗迪.
五行说考源[J]
.哲学研究,2004(4):35-41.
被引量:44
3
胡化凯.
五行起源新探[J]
.安徽史学,1997(1):27-33.
被引量:13
4
潘顺安.
五行的起源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4):110-113.
被引量:3
5
臧振.五行起源新探[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8(4):86.
被引量:1
6
胡化凯.
论五行说的历史批判[J]
.社会科学战线,1997(1):186-193.
被引量:3
7
胡化凯.
五行配伍理论的科学价值初探[J]
.大自然探索,1994,13(2):115-120.
被引量:3
8
常立果,艾浩,烟建华,牛建昭.
五脏概念与五行模式[J]
.山西中医,2007,23(2):52-53.
被引量:4
9
李玉清.
从五脏五行配属关系的多样性看医学发展的轨迹[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4):199-201.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20
1
胡化凯.
五行配伍理论的科学价值初探[J]
.大自然探索,1994,13(2):115-120.
被引量:3
2
胡化凯.
五行说与中国古代对色散现象的认识[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4,11(3):39-41.
被引量:4
3
烟建华.
《内经》五脏概念研究[J]
.中医药学刊,2005,23(3):395-399.
被引量:36
4
胡化凯.
五行说──中国古代的符号体系[J]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5,17(3):48-55.
被引量:17
5
孙世荃.
论中医病理学的特点及其与西医病理学的差别[J]
.山西中医,2006,22(4):1-6.
被引量:11
6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6.
被引量:153
7
胡化凯.五行说的数学论证[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5,(5):38-42.
被引量:4
8
张其成.易学与中医[M].北京:中国书店,1999..
被引量:6
9
[9]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2:92
被引量:2
10
[1]礼记正义(上).见: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53.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68
1
胡化凯.
论五行说的历史批判[J]
.社会科学战线,1997(1):186-193.
被引量:3
2
王文娟.
五行与五色[J]
.美术观察,2005(3):81-87.
被引量:70
3
谭春雨,方力行,陶御风.
五行名义的四时象理内涵探考[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3):510-512.
被引量:4
4
王冰梅.
对五行的理解以及五行与三羧酸循环的比较[J]
.医学与社会,2007,20(1):23-23.
被引量:5
5
黄权生,杨光华.
浅释中国古代一级政区方位名称变迁[J]
.湖北社会科学,2007(10):106-110.
6
王小盾.
从“五官”看五行的起源[J]
.中华文史论丛,2008(1):299-324.
被引量:8
7
蒋冰清,彭芬辉.
汉语方位词东南西北的文化意义解读[J]
.湖南社会科学,2008(3):193-196.
被引量:3
8
陈达理.
从五行学说到五脏相关理论[J]
.中医杂志,2008,49(10):939-941.
被引量:16
9
赵洪武.
论五行学说的技术性起源[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25(2):45-49.
被引量:6
10
王从仁.
云中君·雨师·云雨——《云中君》的民俗学新证[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2):73-80.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29
1
李玉清.
从五脏五行配属关系的多样性看医学发展的轨迹[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4):199-201.
被引量:4
2
王树人.
中国哲学与文化之根——“象”与“象思维”引论[J]
.河北学刊,2007,27(5):21-25.
被引量:58
3
张永.
乙型肝炎血清学指标阴阳五行归属的探讨[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7):2268-2268.
被引量:1
4
邢玉瑞.
五行配五脏研究[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5(4):1-4.
被引量:9
5
李景祥.
论骨和髓的阴阳五行属性及与肾的关系[J]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1):7-8.
被引量:6
6
田树仁.
两汉改制与心属火说的演变[J]
.中国医药学报,1989,4(3):52-55.
被引量:15
7
赵宏利.
月经周期阴阳五行归属及五脏所主[J]
.中医药学刊,2006,24(2):258-260.
被引量:10
8
高兴.
“阴火”理论新解——论心配土说的合理性[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5):16-17.
被引量:7
9
田树仁,高兰莉.
《灵兰秘典论》与心配土说[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6,19(4):6-7.
被引量:13
10
陈明举.中医眼科学[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5:33.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3
1
鲁明源.
五行学说临床新用述评[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38(4):1-4.
2
潘思安,常小荣,钟欢,汪厚莲,呙安林.
《灵枢·五邪》学术思想浅析[J]
.湖南中医杂志,2016,32(1):1-3.
被引量:1
3
连易,贺娟.
《黄帝内经》中的人体自同构思维[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4):276-280.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4
1
吴敏,梁嘉琪,刘龙涛.
《灵枢》中眩晕病机及针灸治疗探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19,16(28):130-132.
被引量:20
2
刘磊,胡玲,蔡荣林,吴子建,陶良青,曹承伟,吴立斌,王敏君.
中国传统文化“四象”理论在中医针灸中的应用[J]
.世界中医药,2020,15(19):2927-2931.
3
刘庆华,贾春华.
中医五行研究论争史略[J]
.中医杂志,2022,63(13):1205-1210.
被引量:7
4
赖敏,贾春华.
明清及以前舌诊理论中的颜色隐喻分析[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6(7):960-964.
被引量:2
1
孙旭海,薛崇成,杨秋莉.
《金匮要略》对于身心疾病的朴素认识[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9):665-666.
被引量:3
2
张晓英,关建军.
浅论审识大便在辨证论治中的地位[J]
.陕西中医,1999,20(4):170-172.
3
李艳鸣.
中医论“气”[J]
.青春期健康(家庭文化),2013(5):74-74.
4
高磊,滕历梅,高华云.
半夏桔梗桂枝功效溯源并应用举隅[J]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49-51.
被引量:1
5
苏启建,李永平,唐斌.
《内经》中的三种五行配属[J]
.中医临床研究,2009,1(23):124-124.
6
高磊,滕历梅.
中药功效溯源并应用举隅[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27(3):25-26.
7
王五洲.
奇恒之腑无五行配属辨[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2):17-18.
被引量:4
8
王志辉,邓琢,孙宏丽,郝云,吴修玉.
辨中医之气虚、血瘀与脏腑功能关系[J]
.中国医药指南,2008,6(24):340-341.
被引量:8
9
刘春香,徐振中,于洁,张国骏.
浅谈五行学说与五脏相关论的关系[J]
.天津中医药,2010,27(1):41-42.
被引量:12
10
高磊,周东浩.
《黄帝内经》外邪学说现代实质新解[J]
.光明中医,2012,27(8):1511-1512.
被引量:6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2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