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钱注杜诗》的诗史互证方法
被引量: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认为 ,《钱注杜诗》是以经学的考证方法为基础 ,以史学的实证方法为架构所进行的文学阐释 ,是诗史互证的典范著作 ,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
郝润华
机构地区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70-76,共7页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词
<<钱注杜诗>>
诗史互证方法
钱谦益
考证方法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45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15
参考文献
2
1
余恕诚.
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及其对心灵世界的表现──兼谈李诗研究的方法问题[J]
.文学遗产,1997(2):21-27.
被引量:17
2
(德)加达默尔(Gadamer,Hans-Georg)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 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 上[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486.
共引文献
16
1
高淮生,蔡燕.
近25年来李商隐诗歌研究述评[J]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1(2):54-57.
被引量:1
2
钱伟.
李商隐诗歌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J]
.考试周刊,2010(13):21-22.
3
孙波.
李商隐诗歌中的现代性特征[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7):71-74.
被引量:1
4
向铁生,康震.
自觉修辞:李商隐诗歌策略试探[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6(1):53-58.
被引量:2
5
李映斌.
浅论李商隐朦胧诗风的特点[J]
.文学教育,2014(6):32-33.
6
黄雅雯,黄火.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矛盾淡化现象[J]
.文化学刊,2015(11):205-211.
被引量:1
7
黄诗雨.
李商隐无题诗特殊性的探究[J]
.文学教育,2017(21):156-158.
8
马绒绒,谢世坚.
李商隐诗歌个性体验认知研究[J]
.中国民族博览,2017,0(9):110-111.
9
车淑萍,高淮生,肖红燕.
王蒙的古代文学研究论略[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7,23(9):133-136.
10
陈炎艳.
李商隐寓桂诗研究[J]
.黄山学院学报,2019,24(4):46-50.
同被引文献
45
1
巩本栋.
文艺学与文献学的完美结合——程千帆先生的古代文学研究[J]
.文学遗产,2002(2):122-136.
被引量:13
2
郑杰文.
经学振荡式发展的原因及启示[J]
.齐鲁学刊,2001(3):98-102.
被引量:1
3
袁世硕.
我与《聊斋志异》[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00-107.
被引量:3
4
张海波.
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现代人格重塑[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3(9):51-52.
被引量:13
5
文江涛.
“以意逆志”与解释学美学——中国传统文学释义方法与西方解释学的对话[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2(3):104-109.
被引量:4
6
李洲良.
春秋笔法的内涵外延与本质特征[J]
.文学评论,2006(1):91-98.
被引量:53
7
[2]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被引量:3
8
[10]金圣叹.金圣叹全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被引量:4
9
[5]浦起龙.读杜心解[M].北京:中华书局,1978.
被引量:3
10
[5]左丘明.左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8
1
殷满堂.
史学批评:中国文学批评的前结构[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4):42-46.
2
李海燕.
《钱注杜诗》和《读杜心解》阐释特色之比较[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2):108-110.
3
马阐果.
高中历史教学中“以诗证史”教学法的应用及反思[J]
.历史教学问题,2018,0(6):123-126.
被引量:5
4
顾冰峰.
姚文燮的《昌谷诗注》与其诗学思想[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5):98-103.
5
丁俊苗.
论文学典籍的注释原则与注释思想[J]
.安康学院学报,2016,28(5):21-27.
被引量:1
6
李科.
“诗史”说本义辨[J]
.文学评论,2018,0(3):182-191.
被引量:9
7
郑杰文.
中西文化碰撞中传统学术方法的变迁与学术研究体系的重构[J]
.文史哲,2020(5):86-95.
8
刘春景.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举隅——以诗文为中心[J]
.天中学刊,2022,37(1):81-86.
二级引证文献
15
1
胡健.
宋代类编杜集首列“纪行”诗考论[J]
.传统文化研究,2024(1):17-27.
2
王余光,陈晨.
2016年文献学研究进展[J]
.山东图书馆学刊,2017,0(6):1-9.
被引量:1
3
李俊灵.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J]
.教育界(教师培训),2019,0(9):85-86.
被引量:1
4
蒲向明.
《蜀道难》源流与“诗史”演变[J]
.唐都学刊,2020,36(1):79-87.
被引量:1
5
胡琦.
2018年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综述[J]
.中国文学年鉴,2019(1):568-592.
6
刘金鹏.
基于历史解释的“以诗证史”[J]
.中学历史教学,2021(6):31-33.
7
秦亚男.
高中历史课堂“诗文入史”例谈[J]
.现代教学,2021(25):59-60.
8
赵化瑞.
古诗文与历史教学的融合探析[J]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2(5):46-47.
9
曾祥波.
诗史传统的来源与影响——对抒情传统说的一点补充[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0(3):80-88.
被引量:2
10
陈博涵.
论高丽诗人李齐贤纪行诗的“诗史”意识[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1(4):10-18.
1
王雪薇.
简论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以唐诗研究为例[J]
.北方文学(下),2014(2):153-154.
2
陈维昭.
还原与诠释——红学的两个世界[J]
.明清小说研究,1995(4):3-15.
被引量:9
3
郝润华.
从钱谦益到陈寅恪:古典诗歌解释系统的建构[J]
.东方文化,2000(3):92-95.
4
谢桃坊.
略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考证方法[J]
.古典文学知识,2008(5):3-11.
5
汪世清.
试论胡适的《红楼梦》考证[J]
.黄山学院学报,2003,5(4):29-34.
6
吴国柱.
红学“考证方法”断想[J]
.红楼,2000(2):17-20.
7
李中锋.
《容斋随笔》的考据学成就[J]
.张家口师专学报,2002,18(2):14-18.
8
超高IQ[J]
.校园文苑(小学版),2004,0(10):33-33.
9
翠景.
那一头长发……[J]
.健康生活(家庭)(下),2012(11):48-49.
10
赵元波.
奥尼尔幽默解尴尬[J]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7,0(1):66-66.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