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水利》
2000年第8期20-22,共3页
China Water Resources
同被引文献9
-
1方生 陈秀玲.浅层地下咸水利用与改造的研究.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22卷[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被引量:2
-
2英若智 徐振辞 等.河北省宏观经济水规划群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报告[M].,1994,11.. 被引量:1
-
3柯礼聃.掀起一场提高用水效率的革命──谈21世纪我国水资源战略问题[J].地下水,1999,21(4):141-145. 被引量:7
-
4火传斌,杨升全,李希宁.黄河防洪工程的现状与加固处理建议[J].中国水利,2000(2):56-56. 被引量:1
-
5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J].中国水利,2000(8):5-17. 被引量:123
-
6石国安.黄河下游引黄泥沙处理与利用[J].中国水利,2000(10):32-32. 被引量:3
-
7李小峰,张良月.天津市浅层地下咸水资源利用及其环境影响评价[J].地下水,2001,23(1):12-14. 被引量:11
-
8李国英.黄河调水调沙[J].中国水利,2002(11):29-33. 被引量:8
-
9李国英.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J].中国水利,2004(1):6-7. 被引量:53
二级引证文献9
-
1许月卿.土地利用对地下水位下降的影响——以河北平原为例[J].地理研究,2005,24(2):222-228. 被引量:37
-
2何勇,董文杰,郭晓寅,曹丽娟,冯丁.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地区陆地植被NPP变化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5):246-249. 被引量:12
-
3游进军,王忠静,甘泓,蒋云钟.国内跨流域调水配置方法研究现状与展望[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8,6(3):1-4. 被引量:12
-
4张国明,张峰.开发海冰水资源及改良滨海盐碱土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139-11141. 被引量:4
-
5王小军,赵辉,耿直,郎从.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压采与城市供水安全问题探讨[J].中国水利,2009(15):34-36. 被引量:5
-
6祁元昊,张鑫,焦莹,白淑娟.南水北调供水前后京杭运河梁济段沿岸地下水埋深变化预测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10(3):145-149. 被引量:3
-
7王小军,赵辉,耿直.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压采与城市供水安全问题研究[J].地下水,2013,35(2):5-7. 被引量:1
-
8冯忠伦,曹滨,王维,刁维杰,林洪孝,王刚.南水北调输水梁济运河区地下水位预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7(3):131-135. 被引量:4
-
9刘俊龙,范振铎.停止开采深层地下水修复与改善生态环境[J].地下水,2003,25(2):75-76. 被引量:1
-
1陈能志.枋洋水利枢纽工程开发方案研究[J].福建水力发电,2000(1):52-55.
-
2董红健.试论引金入松工程规划中的几个问题[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1998,34(4):24-26.
-
3许新宜.水资源合理配置是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理论基础[J].中国水利,2001(8):22-24. 被引量:12
-
4钱凯霞,覃爱基,钟琦,宋红波.南水北调西线通天河调水对长江干流水力发电的影响[J].水利水电快报,1998,19(10):20-23. 被引量:1
-
5郭元裕,邵东国,沈佩君.关于跨流域调水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J].水利电力科技,1995,22(2):1-7. 被引量:1
-
6汪恕诚.在2004年国家防总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汇报提纲[J].中国防汛抗旱,2004,14(2):5-10.
-
7邱锡成,黄涛珍.跨流域补偿调节优化数学模型[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20(3):38-45. 被引量:2
-
8鄂竟平.在2005年国家防总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汇报提纲[J].中国防汛抗旱,2005,15(2):4-9. 被引量:1
-
9张晓宁.“引大济湟”工程是解决青海东部资源性缺水的根本措施[J].陕西水力发电,1998,14(2):5-7.
-
10王莉,刘维义.引大济湟是青海省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措施[J].青海水利,1998(2):37-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