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欲望与法律:伊格尔顿对《一报还一报》的伦理学考量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特里.伊格尔顿选用莎士比亚戏剧《一报还一报》作为切入点对康德伦理思想进行了批评。本文分析了伊格尔顿的批评,指出他通过深入剖析剧中主要人物安哲鲁的性格与行为,揭示了欲望与法律之间相互催生的关系,说明理性应该与感性结合,法律的制定者必须考虑欲望的需求,从而对康德伦理思想中完全排除外部感性经验的纯粹理性和道德法则进行了客观辩证的批评。
作者
林骊珠
机构地区
国防科技大学
出处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8-111,共4页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关键词
特里.伊格尔顿
伦理批评
《一报还一报》
康德
分类号
I106.3 [文学—世界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19
同被引文献
14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Eagleton, Terry. 1986. William Shakespeare [M]. Oxford : Blackwell.
被引量:1
2
Eagleton, Terry. 2009. Trouble with Strangers: A Study of Ethics [M]. Wiley-Blaekwell.
被引量:1
3
康德著 关文运译.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122-123.
被引量:120
4
莎士比亚.1997.莎士比亚全集第一卷[M].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被引量:1
5
宋希仁主编..西方伦理思想史 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89.
共引文献
119
1
王彩云.
现代化进程中科技理性和人文精神的分离与融合[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26(1):69-73.
被引量:2
2
张曙光.
人的存在的历史性及其现代境遇(上)——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思想的重新解读[J]
.学术研究,2005(1):28-39.
被引量:14
3
何中华.
形而上学与现时代[J]
.齐鲁学刊,2001(3):19-26.
被引量:3
4
王萍,李凌雁.
康德哲学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几点启发[J]
.学术交流,2005(4):32-36.
5
王海明.
道德起源目的论[J]
.东岳论丛,2000,21(3):95-98.
被引量:4
6
宣云凤.
论个体道德意识的心理机制[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2):43-48.
被引量:9
7
王雪冬.
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统一:马克思的实践自由观[J]
.天府新论,2005(5):40-43.
被引量:1
8
曹玉涛.
论马克思的劳动自由观[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1):38-41.
被引量:5
9
牛秋业.
自由:康德到叔本华哲学的桥梁[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1):159-163.
被引量:1
10
黄发林.
试论生命伦理学的自主性原则[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3):76-79.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14
1
胡小燕.
论伊格尔顿理论的重建策略[J]
.江西社会科学,2012,32(2):99-103.
被引量:2
2
顾红亮.
责任与他者——列维纳斯的责任观[J]
.社会科学研究,2006(1):37-40.
被引量:50
3
李定清.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文精神建构[J]
.外国文学研究,2006,28(1):44-52.
被引量:71
4
吴格非.
赛义德、文化政治与批评理论——伊格尔顿访谈[J]
.国外理论动态,2007(8):48-53.
被引量:16
5
王杰,徐方赋.
“我不是后马克思主义者,我是马克思主义者”——特里·伊格尔顿访谈录[J]
.文艺研究,2008(12):81-87.
被引量:54
6
王杰,徐方赋.
“我的平台是整个世界”——特里·伊格尔顿访谈录(英文)[J]
.外国文学研究,2008,30(6):1-8.
被引量:1
7
汪汉利.
论《老无所依》的人文底蕴与伦理缺陷[J]
.电影文学,2009(19):119-120.
被引量:2
8
肖琼,龙昕.
超越后现代:走向社会主义实践伦理学[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6):74-80.
被引量:2
9
许克琪.
空间视角下《雪》中的人物身份研究[J]
.当代外国文学,2018,39(4):145-152.
被引量:3
10
肖琼.
论伊格尔顿悲剧理论中的伦理意识[J]
.学术论坛,2014,37(9):110-114.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2
1
刘棋文.
伊格尔顿《陌生人的麻烦》中的伦理思想研究[J]
.华中学术,2023(2):29-37.
2
沈婷婷,许克琪.
《老无所依》的文学伦理学解读[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2):109-112.
1
张松林.
《一报还一报》中的罪与宽恕主题[J]
.科教文汇,2008(35):249-250.
2
蒋慧成.
《一报还一报》中隐藏的悲剧因素[J]
.科教文汇,2011(20):65-66.
3
张帆.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格言[J]
.外国文学,1982(6):66-66.
4
廖淑瑶.
仁慈与公义——《一报还一报》中的圣经原型[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3):72-74.
5
吴晓玲.
浅谈问题剧《一报还一报》的问题所在[J]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05(6):85-87.
被引量:1
6
叶冬.
伊莎贝拉的困境——《一报还一报》中的性别对立[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5):100-103.
被引量:1
7
赵谦.
一报还一报[J]
.三月三(故事王中王),2009(23):79-84.
8
武永娜.
《一报还一报》对传统道德剧的继承[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S2):82-84.
9
周剑,戴丽萍.
《红字》:罪与罚(英文)[J]
.咸宁学院学报,2002,22(5):74-76.
被引量:1
10
杨宇全.
浅谈莎士比亚戏剧《一报还一报》的悲喜剧色彩[J]
.戏文,2004(3):63-63.
外语研究
2012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