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工具,一种思维方式。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处可以看到隐喻。语言是隐喻的,将隐喻引入英语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对增强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
陈玉秀
杨昆
机构地区
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2期176-178,共3页
Journal of Huaiyin Teachers College;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词
隐喻
认知
大学英语教学
分类号
G64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3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71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 M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被引量:1
2
Perie, H. G. &Oshlag, R. S. '" Metaphor and learning" : In Ortony, A. [ M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被引量:1
3
胡壮麟著..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44.
4
王寅著..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404.
5
文旭,罗洛.
隐喻·语境·文化——兼论情感隐喻:人比黄花瘦[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1-14.
被引量:72
二级参考文献
23
1
文旭.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观[J]
.外国语,1999,22(1):35-41.
被引量:191
2
文旭.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4(2):90-97.
被引量:155
3
亚里士多德 陈中梅(译).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被引量:21
4
Johason, M. The Body in the Mind[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被引量:1
5
Kitmy, E F Metaphor: Its Cognitive Force and Linguistic Structur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os, 1987.
被引量:1
6
KOvecses, Z. Mataphar: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被引量:1
7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被引量:1
8
Lakoff, G & Tumer, M.More than Cool Reason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被引量:1
9
Tumer, M. Death is the Mather of Beaut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被引量:1
10
Tumer, M. Reading Mind. Princeton[M].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71
1
高俊杰.
概念合成理论下李清照的古诗词情感隐喻研究[J]
.汉字文化,2023(4):77-79.
被引量:1
2
叶卫华.
文化模型下汉英隐喻谚语认知对比研究[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S2):170-173.
被引量:2
3
王眉.
再论英汉情感隐喻之共性[J]
.文学教育(中),2010(7):81-82.
4
耿雪霞.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发展路径[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4(10):111-112.
5
李明.
隐喻——词汇语义变化的重要方式[J]
.山东外语教学,2004,25(5):43-46.
被引量:14
6
吴向东.
文化差异对隐喻理解的影响[J]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1):92-93.
7
于艳红.
隐喻的认知与翻译[J]
.语言与翻译,2005(1):53-56.
被引量:18
8
曹蔓.
委婉语的认知语言学分析[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7(4):101-103.
被引量:7
9
于艳红.
翻译活动中的灵感思维探析[J]
.上海翻译,2005(3):14-17.
被引量:3
10
马明.
隐喻相似性及其认知研究[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5):387-390.
被引量:15
1
张苹苹.
中国学生课堂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及其传统修辞学根源[J]
.商情,2011(21):83-83.
2
王希杰.
再论修辞学的研究对象问题[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19(1):76-81.
被引量:7
3
蔡正时,蔡正序.
辞格“舛互”与逻辑矛盾[J]
.语文学习,1994,0(6):40-41.
被引量:1
4
王化鹏.
比喻有四个要素(成分)吗?——与《关于比喻的四个要素》一文作者商榷[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71-74.
被引量:1
5
岳福新.
字字珠玑的语言与排山倒海的激情——《我有一个梦想》中的语言艺术与修辞选萃[J]
.校园英语,2012(18):123-123.
6
马晓军.
《文则》与现代汉语的修辞手法之比较初探[J]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08,0(4):127-128.
7
周远富,陆文蔚.
《马氏文通》关于修辞理论的论述[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0(4):45-47.
8
张丰年.
“理喻”探幽——暨对语文教学的建议[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8(6):61-62.
9
任俊莲,刘建海,孙蕊.
高职高专英语写作与语法隐喻功能管窥[J]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2,24(1):75-77.
10
李琪益.
汉语辞格的文化意识观照[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98,14(5):86-89.
被引量:1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