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之现状分析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通过对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的选取和计算,比较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四大区域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和差距,反映出甘肃省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收入差距在区域间有逐步拉大的趋势等,以期为甘肃省制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作者
席娜
机构地区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出处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2年第7期77-80,共4页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四大区域
差距
分类号
C912.8 [经济管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56
同被引文献
25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6
1
蒋清海.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J]
.财经问题研究,1995(6):49-54.
被引量:40
2
王文锦冲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生论文,2001.
被引量:1
3
李兴江,唐志强.
论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及实现机制[J]
.甘肃社会科学,2007(6):51-53.
被引量:22
4
王梦奎冲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被引量:1
5
陈栋生.
论区域协调发展[J]
.北京社会科学,2005(2):3-10.
被引量:61
6
覃成林,姜文仙.
区域协调发展:内涵、动因与机制体系[J]
.开发研究,2011(1):14-18.
被引量:55
二级参考文献
12
1
刘夏明,魏英琪,李国平.
收敛还是发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争论的文献综述[J]
.经济研究,2004,39(7):70-81.
被引量:340
2
陈栋生.
论区域协调发展[J]
.北京社会科学,2005(2):3-10.
被引量:61
3
李闽榕.
公平与效率真的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吗?——对一个西方经济学界人为制造的伪命题的剖析[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7):63-69.
被引量:13
4
陈秀山,刘红.
区域协调发展要健全区域互动机制[J]
.党政干部学刊,2006(1):26-28.
被引量:37
5
赵敏华,李国平.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的分析[J]
.求索,2006(11):5-7.
被引量:9
6
李兴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N].光明日报,2003—04—30(3).
被引量:3
7
王文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共中央党校硕士论文.2003,5,20.
被引量:1
8
张可云.
论区域和谐的战略意义与实现途径[J]
.创新,2007,1(4):5-9.
被引量:17
9
张杰.
国家的意愿、能力与区域发展政策选择——兼论西部大开发的背景及其中的政治经济学[J]
.经济研究,2001,36(3):69-74.
被引量:37
10
高志刚.
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若干问题探讨[J]
.经济师,2003(2):229-230.
被引量:9
共引文献
156
1
汤继强.
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战略腹地建设[J]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2):3-25.
2
李杰,杜悦.
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视阈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1):5-13.
被引量:2
3
姜文仙,覃成林.
中央政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动因、时机与方式[J]
.区域经济评论,2013(1):42-48.
被引量:6
4
陈栋生.
努力走出中部崛起的新路子[J]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5,15(4):124-126.
5
陈栋生.
区域协调发展和中部地区的崛起[J]
.工业技术经济,2006,25(1):2-3.
被引量:8
6
武联,陈敬田.
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与区域协调发展对策初探——青海省小城镇规划的区域思考[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7(3):489-492.
被引量:6
7
孙翠兰.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J]
.经济经纬,2007,24(6):57-59.
被引量:13
8
李兴江,唐志强.
论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及实现机制[J]
.甘肃社会科学,2007(6):51-53.
被引量:22
9
陈秀山,杨艳.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选择[J]
.教学与研究,2008(5):5-12.
被引量:21
10
唐志强.
经济区整合机制设计的信息经济学分析-以甘肃省酒(泉)嘉(峪关)地区为例[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2):108-111.
同被引文献
25
1
陈栋生.
论区域协调发展[J]
.北京社会科学,2005(2):3-10.
被引量:61
2
孔妍.
建设工业生态园区 提升产业聚集效益 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J]
.电力学报,2005,20(3):310-313.
被引量:1
3
郭志仪,曹建云.
甘肃省人口分布变化及其原因分析[J]
.西北人口,2006,27(3):13-15.
被引量:15
4
党国锋.
甘肃省人口规模及地区分布变化[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19(4):19-23.
被引量:1
5
贾永飞,施国庆,孙中艮,王慧娟.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移民安置区生态承载力研究——以丹江口水库工程淅川库区为例[J]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9,29(3):32-36.
被引量:4
6
陆学艺,高源.
我国社会建设比经济建设差了15年——陆学艺谈社会建设[J]
.人民论坛,2009(19):24-26.
被引量:7
7
石志恒,李世平,王必达.
亚中心建设与甘肃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3):29-34.
被引量:2
8
胡超美,朱传耿,车冰清.
淮海经济区区域系统动态协调发展研究[J]
.人文地理,2010,25(1):66-72.
被引量:32
9
覃成林.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体系研究[J]
.经济学家,2011(4):63-70.
被引量:79
10
屈志光,严立冬,朱蓓,邓远建.
生态足迹理论应用研究进展:述评及反思[J]
.理论月刊,2011(4):47-49.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2
1
陈增贤.
甘肃人口分布、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2):26-33.
2
胡浩,康玲芬,尚雪英,李琛.
基于ESRE系统评价的甘肃区域协调发展时空分析[J]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1(6):111-121.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
1
康玲芬,胡浩.
地方层面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因与路径——以甘肃省为例[J]
.甘肃社会科学,2022(3):229-236.
被引量:2
2
孔德源,龙云安,陈满.
数字经济、新基建与区域协调发展——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检验[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3,21(5):78-88.
1
吴昕春.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26(1):3-5.
被引量:1
2
范恒山.
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
.新疆社会科学(维文),2012(4):1-13.
3
白玉刚.
以区域协调实现内蒙古的可持续发展[J]
.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2012(2):6-10.
4
郑瑞玲.
促进西部小城镇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11):38-41.
5
东部地区有望2012年实现小康[J]
.刊授党校,2009(11):4-4.
6
郑瑞玲.
发展西部小城镇促进社会和谐[J]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5,13(4):73-76.
7
梁文群,郝时尧,牛冲槐.
我国区域高层次科技人才发展环境评价与比较[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9):147-151.
被引量:45
8
阎志强.
广东老年家庭户增长、构成与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变化[J]
.南方人口,2016,31(5):46-56.
被引量:3
9
和军,樊寒伟.
2004—2014年全国四大区域全面小康建设比较研究[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1):47-54.
被引量:3
10
王胜今,吴昊,于潇.
论中国特色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J]
.新疆社会科学(维文),2009(3):28-37.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2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