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珠三角“代耕农”流动规律与导流策略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代耕农"是珠三角农业流动人口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流动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兼业性、分散性,缺乏规划性,处于无序状态,引发系列社会问题,需要合理导流。应从政策规范,管理助推,社会介入,自身规划等层面,引导"代耕农"有序流动。
作者
郑庭义
廖艳丹
向安强
机构地区
华南农业大学教学与科研基地管理处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
出处
《老区建设》
2012年第14期23-29,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口学课题<珠三角农业人口流动过程中"代耕农"及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0BRK006)成果
关键词
代耕农
流动规律
无序流动
导流
农业流动人口
珠三角
分类号
F127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6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54
同被引文献
20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9
1
李思思,张贻发,向安强.
广东佛山“代耕农”问题调研——以南海区里水镇金利、横欧、横吴村为例[J]
.广东农业科学,2009,36(9):252-256.
被引量:18
2
张丽琴,陈荣卓.
人口流动状态下村委会职能的实施困境[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1-6.
被引量:3
3
陈海真,李颖欣,商春荣.
“代耕农”:“离乡不离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以广东省博罗县铁场村为例[J]
.青年研究,2007(7):32-37.
被引量:17
4
刘琦艳.
社会学视角下民办中小学教师无序流动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大众商务(教育版)(民办教育研究),2007(1):81-84.
被引量:1
5
陈海真.
代耕农——新农村建设中的“租约农民”——以惠州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为例[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S1):122-127.
被引量:12
6
申群喜,胡波,叶立新,刘立新,蒋先进,麻昌贵,王悦.
珠三角代耕农的生存境况及相关问题研究[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67-70.
被引量:19
7
杨启荣,郑惊鸿.
如何终结代耕农部落[J]
.百姓,2004(10):6-9.
被引量:11
8
胡俊生.
广东代耕农生存状况调查[J]
.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5):37-38.
被引量:30
9
白景坤,张双喜,廖健强.
珠三角地区“代耕农”入户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以中山市坦洲镇为例[J]
.南方农村,2004,20(2):28-32.
被引量:31
二级参考文献
36
1
唐伟.
关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若干思考[J]
.北京农业,2007(27):61-65.
被引量:2
2
李静,罗秋.
试论近代中国的地租及其影响因素[J]
.晋阳学刊,2004(6):73-75.
被引量:3
3
王卫东.
当今中小学教师权益问题:基于现实的思考[J]
.教育科学研究,2005(2):5-9.
被引量:13
4
陈吉元,胡必亮.
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J]
.经济研究,1994,29(4):14-22.
被引量:201
5
陈俊生.
关于农村劳动力剩余和基本对策问题[J]
.山西农经,1995(2):1-5.
被引量:2
6
汤玉权,任中平.
城市化进程中的村民自治:治理困境及其出路[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27-31.
被引量:4
7
孙丽,何君,壬林(校对).
对“离乡不离土”群体的调查研究——以北京市“租地种菜”女性农民工为例[J]
.农村经济,2006(11):92-94.
被引量:9
8
邓祖善.
“民工潮”向“创业潮”的转移[J]
.管理世界,1996,12(6):202-203.
被引量:2
9
徐庆.
论中国经济的四元结构[J]
.经济研究,1996,31(11):60-65.
被引量:17
10
彭连清,詹向阳.
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演变——以珠三角为例[J]
.当代经济研究,2007(5):48-51.
被引量:25
共引文献
54
1
陈海真.
代耕农——新农村建设中的“租约农民”——以惠州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为例[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S1):122-127.
被引量:12
2
陈海真,商春荣.
从“代耕农”现象透视珠三角地区新型土地租佃关系[J]
.广东农业科学,2007,34(6):97-99.
被引量:15
3
陈海真,李颖欣,商春荣.
“代耕农”:“离乡不离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以广东省博罗县铁场村为例[J]
.青年研究,2007(7):32-37.
被引量:17
4
陈海真,李颖欣,商春荣.
“代耕农”现象的经济分析——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为例[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7-31.
被引量:8
5
贺文华,谢恒.
中国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比较研究[J]
.台湾农业探索,2009(2):25-28.
被引量:3
6
李思思,张贻发,向安强.
广东佛山“代耕农”问题调研——以南海区里水镇金利、横欧、横吴村为例[J]
.广东农业科学,2009,36(9):252-256.
被引量:18
7
黄晓星,徐盈艳.
双重边缘性与个体化策略——关于代耕农的生存故事[J]
.开放时代,2010(5):39-50.
被引量:22
8
徐波,赵春雨,范树平,祝玲丽.
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行为研究[J]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5(2):19-24.
被引量:6
9
谭同学.
再论作为方法的华南——人类学与政治经济学的交叉视野[J]
.思想战线,2010,36(5):13-17.
被引量:4
10
黄志辉.
自我生产政体:“代耕农”及其“近阈限式耕作”[J]
.开放时代,2010(12):24-40.
被引量:27
同被引文献
20
1
邹新树.
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的动因:“推—拉”理论的现实解读[J]
.农村经济,2005(10):104-109.
被引量:60
2
陈海真,商春荣.
从“代耕农”现象透视珠三角地区新型土地租佃关系[J]
.广东农业科学,2007,34(6):97-99.
被引量:15
3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32.
被引量:3
4
威廉.配第.政治算术[M].陈冬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被引量:1
5
E Ravenstein. The Laws of Migration[J].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1889(52):241-301.
被引量:1
6
R赫勃拉.乡村一城市迁移的原因[J].美国社会科学杂志,1938(43):932-950.
被引量:1
7
D J Bogue. Principles of Demography [M].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969.
被引量:1
8
E S Lee. A Theory of Migration[J,]. Demography3,1966(1):47-57.
被引量:1
9
向安强,王淑娴,刘志华.广州南沙区万顷沙镇民立村"代耕农"问题调研[J].广东农村改革发展史论,2009(9):20-23.
被引量:1
10
陈海真,李颖欣,商春荣.
“代耕农”现象的经济分析——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为例[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7-31.
被引量:8
引证文献
2
1
向安强,李陆满,丘慈兰,黄泽文.
珠三角代耕农流动原因与流转引导[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35(5):151-156.
被引量:1
2
姜峥,林乾森,赖韦文,向安强.
珠三角“代耕农”群体的社会调查分析——以惠州市为中心[J]
.天津农业科学,2015,21(4):63-67.
二级引证文献
1
1
姜峥,林乾森,赖韦文,向安强.
珠三角“代耕农”群体的社会调查分析——以惠州市为中心[J]
.天津农业科学,2015,21(4):63-67.
1
黄娟,关银萍,丘慈兰,向安强.
珠三角农业流动人口“代耕农”的社会融合问题——以中山市西区沙朗、隆平、隆昌社区为中心[J]
.古今农业,2014(4):16-25.
被引量:2
2
李晓俐,崔萌萌.
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水平[J]
.科技创新导报,2008,5(34):235-235.
3
人物[J]
.证券导刊,2011(17):8-8.
4
李淳风.
代耕农:一个时代的流民[J]
.党建文汇(上半月),2014,0(11):48-48.
5
李淳风.
代耕农:一个时代的“流民”[J]
.南风窗,2014(21):50-53.
6
陈燕林.
邢台:开发区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J]
.中国劳动,2014,0(10):39-39.
7
强雁,徐俊峰,王荣寿.
区域创新网络建设与发展展望[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7):24-25.
被引量:6
8
郭翰超.
引导流动性 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J]
.中国国情国力,2010(3):14-17.
9
西部航母 隆重启航——重庆开发大战略全方位启动[J]
.管理与财富,2000(4):30-31.
10
杜荣.
WTO规则与重庆经济政策比较及调适[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17(S1):4-6.
老区建设
2012年 第1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