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余华文学年谱
被引量:
8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一九六0年,一岁。这年四月三日,余华出生于浙江省立杭州医院(现为浙江省中医院)。父亲华自治,山东人,部队转业后在浙江省防疫大队工作。母亲余佩文,绍兴人,浙江医院手术室护士长。余华是这对夫妇的次子。偶尔,余华会有限度地表达一下他对血统论的迷信,以说明自己的文学风格与江南软性文化的差异是得之于父系的、北方的基因。
作者
王侃
机构地区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东吴学术》
2012年第4期108-121,共14页
Soochow Academic
关键词
文学风格
余华
年谱
浙江省
中医院
山东人
护士长
手术室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9
参考文献
14
共引文献
246
同被引文献
84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23
参考文献
14
1
赵山奎.
“文学之外”的拯救:余华与卡夫卡的文学缘[J]
.文艺争鸣,2010(12):59-64.
被引量:5
2
王侃.
《兄弟》内外(上)[J]
.当代作家评论,2010(5):40-57.
被引量:9
3
王侃,余华.
我想写出一个国家的疼痛[J]
.东吴学术,2010(1):25-32.
被引量:33
4
杭零,许钧.
《兄弟》的不同诠释与接受——余华在法兰西文化语境中的译介[J]
.文艺争鸣,2010(4):131-137.
被引量:21
5
王侃.
年代、历史和我们的记忆[J]
.文艺争鸣,2010(1):53-55.
被引量:5
6
余华.
生与死,死而复生——关于文学作品中的想象之二[J]
.文艺争鸣,2009(1):51-55.
被引量:6
7
陈思和.
我对《兄弟》的解读[J]
.文艺争鸣,2007(2):55-64.
被引量:51
8
余华.
三十岁后读鲁迅[J]
.青年作家,2007(1):22-25.
被引量:6
9
洪治纲.
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J]
.当代作家评论,2004(6):20-37.
被引量:63
10
张清华.
文学的减法——论余华[J]
.南方文坛,2002(4):4-8.
被引量:95
二级参考文献
79
1
张清华.
文学的减法——论余华[J]
.南方文坛,2002(4):4-8.
被引量:95
2
莫言.
清醒的说梦者——关于余华及其小说的杂感[J]
.当代作家评论,1991(2):30-32.
被引量:41
3
余华.
伊恩·麦克尤恩后遗症[J]
.作家,2008,0(15):4-6.
被引量:7
4
杨小滨.
欲望主体与精神残渣 对《兄弟》的心理-政治解读[J]
.上海文化,2009(6):24-38.
被引量:6
5
余华,张清华.
“混乱”与我们时代的美学[J]
.上海文学,2007(3):83-89.
被引量:21
6
周冰心.
当代中国文学载道理想断想——近年来惯性、惰性、消极性叙事考察[J]
.南方文坛,2006(1):68-73.
被引量:5
7
金赫楠.
廿年之后看余华[J]
.文学自由谈,2006(1):14-24.
被引量:4
8
张弘,李敬泽.
张弘、李敬泽点评《兄弟》[J]
.广西文学,2006(3):78-78.
被引量:1
9
马跃敏.
《兄弟》:余华的困境与歧途[J]
.当代文坛,2006(2):96-98.
被引量:7
10
洪治纲,余华.
回到现实,回到存在——关于长篇小说《兄弟》的对话[J]
.南方文坛,2006(3):30-35.
被引量:38
共引文献
246
1
张玉.
翻译风格论视域的《兄弟》法译本研究[J]
.现代交际,2020(21):86-88.
2
许晶,陈世丹.
余华小说中人物的逃逸策略[J]
.求是学刊,2020(3):139-147.
被引量:1
3
王侃.
别裁伪体亲风雅:“一点点”又论——余华“少作”诠疏之三[J]
.文艺争鸣,2022(9):128-136.
4
李桢.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论余华小说的叙事时空[J]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9(2):60-71.
5
于京一.
文学的“减法”与“加法”——兼论先锋小说以来文学创作的哲理化倾向[J]
.网络文学评论,2020(2):93-99.
6
梅笑冰.
为当代英雄传奇——余华《兄弟》评析[J]
.小说评论,2006(z2):90-93.
7
潘胜寒.
诠释余华文学作品之《兄弟》[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4):9-10.
8
赵艳茹.
罪的自省与救赎——评短篇小说《放生羊》和《阿米日嘎》[J]
.西藏文学,2011(1):15-20.
9
朱青.
苦难中的抉择—论福贵形象[J]
.德州学院学报,2011,27(S1):48-49.
10
柳应明.
以轻击重——论余华小说的叙事策略[J]
.作家,2008,0(16):17-18.
同被引文献
84
1
夏中义,富华.
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论余华小说的母题演化[J]
.南方文坛,2001(4):28-39.
被引量:73
2
林建法,黄发有.
创作与批评的双向反思[J]
.山花,2005(6):131-137.
被引量:1
3
张闳.
《许三观卖血记》的叙事问题[J]
.当代作家评论,1997(2):19-24.
被引量:18
4
叶立文,余华.
访谈:叙述的力量——余华访谈录[J]
.小说评论,2002(4):36-40.
被引量:82
5
刘意青.
文化批评视角下的《旧约》神话[J]
.外国文学,2006(6):15-32.
被引量:6
6
陈晓明:《中国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羊城晚报》2009年11月7日.
被引量:1
7
王尧.
一份杂志和一个人——《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寻找文学的魂灵》序[J]
.作家,2006,0(8):114-115.
被引量:1
8
周立民.
林建法:中国当代文学的经营者[J]
.中华儿女,2001,0(6):60-61.
被引量:1
9
孙郁.
看不见的诗文——忆陈言先生[J]
.当代作家评论,2011(2):127-130.
被引量:1
10
李松睿.
“生命政治”与历史书写--论莫言的小说《蛙》[J]
.东吴学术,2011(1):85-90.
被引量:17
引证文献
8
1
黄平.
机制创新·人文视野·学术品性——《东吴学术》与学术期刊的革新[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4):183-188.
2
闫海田.
当代文学历史化的有益尝试——论《东吴学术》“年谱研究”的意义[J]
.当代文坛,2014(4):130-133.
被引量:7
3
布莉莉,黄发有.
《东吴学术》“学术年谱”与当代文学史料研究[J]
.小说评论,2016,0(3):108-113.
被引量:3
4
朱孔婷.
《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兄弟》中人物形象的“孤独”剖析[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8(7):42-43.
5
李雪.
当代作家年谱与当代作家研究[J]
.文艺争鸣,2019(12):13-18.
被引量:4
6
李立超.
“旧方法”与“新问题”[J]
.文艺争鸣,2019(12):19-25.
7
罗先海.
跨媒介叙事的互动与裂隙——以《活着》的电影改编、小说修改为考察中心[J]
.文学评论,2020(4):215-223.
被引量:9
8
毕道慧.
论余华《第七天》的叙事艺术[J]
.青年文学家,2016,0(9Z):28-29.
二级引证文献
23
1
李涵.
文本修改与杨绛文学世界的建构[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7(5):27-38.
2
周青民.
年谱、评传、年度报告与二人转研究的学术经典化[J]
.戏剧文学,2019(1):142-147.
3
宋学清.
年谱“热”的“冷”思考——兼评徐强先生《汪曾祺年谱长编》[J]
.关东学刊,2016(8):150-156.
4
李立超.
论中国当代作家年谱编写的体例问题——以余华为个案[J]
.东吴学术,2018,0(3):89-97.
被引量:4
5
李强.
理论拓进与“当代”之发现——读陈晓明《无法终结的现代性》兼论当代文学研究方法[J]
.东吴学术,2019,0(3):33-39.
被引量:1
6
闫海田.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化、国际化与民族化转向[J]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0(5):24-37.
被引量:6
7
骆平,张宇.
文学与影像言情的话语建构研究[J]
.电影新作,2021(1):57-63.
8
罗先海.
新时期长篇小说版本批评及学术价值论[J]
.文艺理论研究,2021(3):11-22.
被引量:2
9
张立群.
整合、深入与学术意识的探求——评《阮章竞年谱》[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2):245-250.
10
杨洲.
数字人文、影人年谱与文化地理学视阈下的区域电影研究[J]
.电影评介,2021(22):37-42.
1
那年你怎么没有来[J]
.祝你幸福(午后),2009(3):27-27.
2
天天天蓝的.
由“将门出虎子”引发的联想[J]
.法律与生活,2007,0(4):26-26.
3
长河.
网络小说家的贴文责任[J]
.互联网天地,2006(8):64-64.
4
刺刀和手术刀[J]
.科海故事博览,2008,0(6):10-10.
5
王位.
刺刀与手术刀[J]
.现代青年,2007,0(9):55-55.
6
傅厚蓉.
浅粉和大红的苏州[J]
.青年作家,2004(2):17-18.
7
杨靖.
一方水土[J]
.写作(中),1998(11):46-47.
8
冯晓慧.
父亲的五个角色[J]
.情感读本,2015,0(2S):4-6.
9
冯晓慧.
父亲的五个角色[J]
.晚报文萃,2009,0(1):38-39.
10
朱国勇.
来生请你仍牵着我的左手[J]
.山西老年,2010(1):25-26.
东吴学术
2012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