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何其芳对新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纪念何其芳百年诞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何其芳近半个世纪的文学生命,有多半是在新中国度过的,尽管在建国后17年中,左倾文艺思潮愈演愈烈,"文革"十年更给中国文坛造成了空前浩劫,但作为一位视文学为生命的中华赤子,他仍以自己的心血和生命为新中国文学作出了多方面的,他人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他给我们留下的文学遗产和精神瑰宝,至今仍放射着夺目的光辉,并对我们繁荣新世纪中华文学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
陶德宗
机构地区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8-132,共5页
关键词
何其芳
新中国文学
独特贡献
现实意义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0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1
艾青.《中国新诗六十年》,《艾青全集》第3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494页.
被引量:1
2
余冠英.
哭何其芳同志[J]
.文学评论,1978(5):70-70.
被引量:1
3
何西来.《我在文研班的读书生活》,《文壁》2011年第1期.
被引量:1
4
程光炜.《何其芳与人大中文系》,《何其芳研究》2010年卷,第50页.
被引量:1
5
陈尚哲.《忆其芳同志二三事》,《感恩集》,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256页.
被引量:1
6
刘世德.
辛苦的种树人——怀念何其芳同志[J]
.文学评论,1997(6):23-30.
被引量:3
7
蓝棣之.《略论何其芳的文学理论遗产》,《何其芳研究》2007年卷,第1页.
被引量:1
8
贺仲明著..喑哑的夜莺 何其芳评传[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77.
9
陈本益.
何其芳现代格律诗论的三个要点评析[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2):92-95.
被引量:5
10
何其芳.《关于现代格律诗》,《何其芳全集》第5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5页.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10
1
陈本益.
林庚的“半逗律”论和“典型诗行”论评析[J]
.当代文坛,2003(1):61-63.
被引量:2
2
再谈新诗的建行问题,1959.
被引量:1
3
林庚.关于新诗形式的问题和建议,1957(05).
被引量:1
4
胡适.谈新诗,1985.
被引量:1
5
闻一多.诗的格律,1985.
被引量:1
6
西式的跨行,指某些西语格律诗为了造成诗行的一定的轻重音规律(抑扬格)或重轻音规律(扬抑格)而不得不割裂诗句意思的跨行.这种跨行并不适宜汉语格律诗,因为汉语格律诗讲究的是诗行的顿歇规律,而割裂诗句意思的跨行会破坏这种顿歇规律.西式跨行运用在汉语自由诗中却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自由诗所追求的主要是诗的内在情绪节奏,而割裂诗句意思的跨行既可以强调某些词语,也可以有助于这种情绪节奏的形成.
被引量:1
7
陈本益.汉语诗歌节奏的形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5).
被引量:1
8
陈本益.汉语语音与诗的节奏,1986(04).
被引量:1
9
何其芳.关于诗歌形式问题的争论,1959(01).
被引量:1
10
何其芳.关于现代格律诗,1986.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6
1
李建波.
认真、热诚的编辑家何其芳[J]
.天中学刊,2003,18(F12):138-140.
2
王雪松,王泽龙.
近三十年中国现代诗学研究回眸[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1):146-154.
3
姚韫.
新时期以来何其芳研究综述[J]
.沈阳大学学报,2010,22(3):58-60.
4
单静.
近十年何其芳研究综述——纪念何其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2):81-85.
5
秦芳,冉孟莲.
众说纷纭现代格律诗主张—浅析何其芳的格律诗理论[J]
.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09X):154-154.
6
王雪伟.
何其芳的文学批评[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0(1):125-127.
被引量:1
1
叶有根.
美好毁灭后的悲凉——重读茹志鹃的《百合花》[J]
.怀化学院学报,2013,32(9):74-76.
被引量:1
2
孙天彪.
更戏观 创舞史 新剧念 造台诗——写在首届文艺大奖之后[J]
.文艺评论,1986(5):73-75.
3
张振金.
如何评价建国后17年的散文[J]
.广东社会科学,1999(6):127-132.
4
方道文.
复归.更新.变异--新时期小说现实主义流变[J]
.张家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18-24.
被引量:1
5
丁尔纲.
鲁迅、茅盾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3):12-17.
6
赵效生.
论“十七年”军事文学英雄形象的塑造[J]
.嘉应大学学报,1994(1):117-120.
7
吴卫华.
雷区·禁区·误区——中国当代爱情题材小说创作回眸[J]
.江汉论坛,2000(11):80-83.
8
吴泽林.
普拉东诺夫艺术风格初探[J]
.苏联文学,1990(5):45-51.
被引量:5
9
彭礼贤,彭晓农.
论90年代中后期文艺上的一种思潮[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4):36-41.
10
方长安.
建国后17年译介外国文学的现代性特征[J]
.学术研究,2003(1):109-113.
被引量:7
江汉论坛
2012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