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柯勒律治"象征优于讽喻"论辨析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19世纪初英国浪漫派诗人和批评家柯勒律治的"象征优于讽喻"论,标举象征而贬斥讽喻,试图用象征来取代讽喻的传统地位。但他笔下的象征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在向崇高的转化上,在"半透明性"的表达方式上,都和讽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用圣经历史阐释当代历史时,象征也同样具有圣经讽喻的历史预言性和道德训诫性。象征与讽喻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追溯到柯勒律治形而上学理论中反复论述的不同事物之间"有区别而非完全分开"的关系。
作者 刘林
出处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6-30,共5页 DongYue Tribune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欧美文学的讽喻传统研究”(项目批准号:09YJA752013)的研究成果之一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9

二级参考文献56

共引文献33

同被引文献12

  • 1丹托.艺术的终结之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被引量:2
  • 2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 被引量:169
  • 3本雅明 陈永国译.德国悲剧的起源[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被引量:12
  • 4朗格.感受与形式:自《哲学新解》发展出来的一种艺术理论[M].高艳萍,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被引量:1
  • 5Theodor W. Adorno. Aesthetic Theory [M]. Robert Hullot-Kentor, tran. London/New York : Continuum, 1997. 被引量:1
  • 6Stefan Majetschak. Asthetische Kontingenz und Ktinstlerische Form [ A ]//Frederic Dtihl, Daniel Martin Feige, Thomas Hilgers, Fiona McGovern, eds. Konturen des Kunstwerks:Zur Frage yon Relevanz und Kontingenz [ C ]. Munich :Wilhelm Fink Verlag,2013 : 17 - 30. 被引量:1
  • 7席勒.席勒经典美学文论[C].范大灿,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被引量:1
  • 8于连.势:中国的效力观[M].卓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9. 被引量:1
  • 9刘林.本雅明:“讽喻是现代人的盔甲”[J].山东社会科学,2013(12):69-75. 被引量:1
  • 10朱国华.何谓讽喻[J].中国图书评论,2014,37(9):62-66. 被引量: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